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 楊希 北京報道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產業數字化轉型在官方報告中多次被重點提及。在新形勢下,產業與數字技術、數字金融的融合更加緊密,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產業數字金融應運而生。
近日,百信銀行聯合多方撰寫并發布了《產業數字金融研究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總結了涵蓋“四大新基建”、“三大產業互聯網”和產業數字金融“五大新業態”的發展新范式,提出了產業鏈金融、物聯網金融、綠色金融、農村數字金融、科創金融等產業數字金融發展新業態,并對未來發展趨勢做出了分析和判斷。
發布會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楊農強調了金融機構在新時代產業數字金融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機構需緊抓產業互聯網發展新機遇,并將產業數字金融能力建設納入核心發展議題之中,協會也將一如既往做好會員服務,引導會員機構做好產業金融數字化轉型,與社會各界一道為產業金融有序發展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
2025年產業金融規模或將突破400萬億
產業數字金融是以產業互聯網為依托,數據為生產要素,數據信用為核心特征的一種新型金融形態。
百信銀行行長李如東認為,隨著產業數字化的深入,金融服務產業的方式也要隨之改變,產業數字金融就應運而生,并將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預計2025年產業金融規模將突破400萬億。產業數字金融的發展又將有效反哺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報告》稱,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物流、數字鄉村等各類產業數字化方案的實施所產生的融資需求,均可以與產業數字金融深度融合,促進金融系統與企業生產經營系統打通,共同提升各產業數字化水平。
《報告》預計,產業數字金融將形成“四大新基建”、“三大產業互聯網”和“五大新業態”為共同體的發展新范式。
產業數字化的金融痛點
過去,受限于基建發展階段、數字技術的成熟度及服務理念等因素,傳統產業金融存在準入門檻高、授信受地域限制大、重抵押擔保、服務繁瑣且體驗較差等問題。根據全國工商聯調研數據,經營活動信息透明度低且交易信息上下游不對稱的眾多小微企業及個體經營者客群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尤為凸顯。
為緊跟產業數字化的發展步調,金融行業也迫切需要數字化轉型升級,央行副行長范一飛曾指出,統籌布局新基建金融工作,既要高質量推進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也要強化對新基建的金融支持,為全力做好新基建工作貢獻力量,推動數字金融新基建邁上發展新臺階。
《報告》指出了產業數字化的部分金融痛點。一是企業賬戶管理存在重防控風險、輕企業服務的問題,小微企業開戶普遍較難且基礎支付服務手續費較高;二是小微企業金融信用信息覆蓋不全,信用信息缺乏共享,影響金融機構有效服務的范圍;三是金融服務供給與科創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企業需求不匹配。
《報告》認為,在產業數字化背景下,以產業互聯網為依托,數據為生產要素,數據信用為核心特征的產業數字金融將發揮關鍵破局作用,可以覆蓋產業鏈條上更廣泛的企業,進行更有效的風險管控,化挑戰為機遇。隨著各行各業產業數字化的逐步深化,產業數字金融尤其是產業內的小微金融將成為最大的一片藍海。
具體而言,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隱私計 算等技術的促進下,產業數字金融將進一步衍生出以下五大新業態:
第一,產業鏈金融。隨著產業互聯網的蓬勃興起,產業互聯將成為常態,供應鏈關系愈加復雜,鏈式關系將逐步演進成網狀關系,數字技術逐步實現對產業鏈復雜交易關系及產業鏈中 每個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實時監測和風險管控,產業鏈金融應運而生。
第二,物聯網金融。物聯網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萬物互聯成為必然趨勢,物聯網金融將資金、信息、實體相結合,在授信準入、貸后管理等領域形成實質突破,誕生了一系列創新模式。
第三,綠色金融。綠色低碳發展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課題。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綠色金融勢能進一步放大,將為工業、農業、服務業產業數字化的可持續發展和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保障。
第四,農村數字金融。隨著鄉村振興的有效推進,數字技術打通政府、農企、農民、金融機構間數據壁壘,為突破三農金融服務成本瓶頸提供了技術依托,農村數字金融新業態將助力農業互聯網落實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發展要求。
第五,科創金融。產業數字化和數字化產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沃土,也是我國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面向專精特新企業的定制化金融服務、北交所的成立等彰顯了科創金融將迎來高速發展的新機遇。
安永金融服務管理咨詢主管合伙人張超表示:“數字經濟時代產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及產業變革的必然選擇。金融機構在全面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需緊抓產業互聯網發展新機遇并將產業數字金融能力建設納入核心發展議題之中。”
(作者:楊希 編輯:李玉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