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江西贛州大余縣丫山旅游度假區玻璃棧道游玩。近年來,大余縣把大龍山村改造成生態休閑旅游地,讓旅游產業帶動鄉村振興,助民增收。 陳江林攝/光明圖片
江西贛州于都縣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里,農戶在采摘茄子。 劉青攝/光明圖片
江西省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演員在弋陽縣表演《游園驚夢》。 本報記者 閆匯芳攝/光明圖片
福建龍巖武平縣發展林下種植紫靈芝產業。 李國潮攝/光明圖片
廣東梅州大埔縣百侯鎮西巖茶場,村民在采摘春茶。 李堅強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奮斗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清明谷雨之交,在贛閩粵三省交界處的崇山峻嶺間尋訪。經行處,橋連隧、隧連橋;目之所及,層巒疊嶂,滿目蒼翠。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9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人在這里創建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了一場“治國安邦、局部執政”的偉大預演。
大半個世紀過去,斗轉星移,山鄉巨變。
如今,行走于這片紅土地上,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無論是漫步大街小巷,還是車行高速公路,視野里總跳動著鮮活的綠色,所能感受到的,是一派盎然生機。
“抓好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讓老區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一定要把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放在心上”“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進入新時代,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的廣大干部群眾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著力構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保護和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在贛南,江西省贛州市創新探索“生態+”發展模式,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讓生態綠成為核心競爭力。該市大力發展富硒綠色有機農業、林下經濟等,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加快發展綠色產業,打造富硒產業發展示范基地74個,認證富硒產品125個,“山水硒地、生態贛州”名片已然擦亮。
在閩西,福建省龍巖市高位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增創綠色發展新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綠色崛起,促進了茶葉、水果、蔬菜、薯業、畜禽、林竹、花卉苗木七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在粵北,廣東省梅州市守牢生態底線,加快了綠色崛起的步伐,高質量發展之路愈加清晰。全市累計培育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50家,建設了1個國家級、1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增國家(金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個,通過規模化發展梅州柚、嘉應茶等大宗農產品(000061)產業,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正逐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茶罐子、水缸子。
好山好水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的紅土地上,正激蕩著壯闊瑰麗的綠色交響。
(本報記者 胡曉軍 馬躍華 吳春燕 王忠耀)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