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4月26日,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隨著國內疫情反復、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2022年第一季度高校畢業生CIER指數為0.71,降至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最低點,明顯低于全國1.56的水平。
據了解,CIER指數全稱為就業市場景氣指數,CIER采用智聯招聘全站數據分析而得,通過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等級、不同企業類型等供需指標的動態變化,來反映就業市場上職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例變化。
從具體數據來看,與2021年一季度(1.34)和四季度(0.88)相比,2022年一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景氣指數同環比均有所下降。從環比變動來看,招聘需求人數下降6%,求職申請人數上升16%,使得CIER指數環比下降0.17;從同比變動來看,招聘需求人數下降8%,求職申請人數上升75%,使得CIER指數出現同比下降0.63。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就業數據也顯示中國就業市場的壓力——一季度,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5%,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分月看,3月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5.8%,比2月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3月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達16.0%,相比2021年同期的13.6%上升2.4個百分點。
此前,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對經濟觀察網表示:“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存在結構性失業現象。一方面,財會、法律等專業畢業生供過于求,求職競爭激烈,另一方面,一些高技術行業招不到具備相應技能和實踐經驗的人才,形成了人才供給與崗位需求的錯配。”
以高端制造業為例,李強介紹,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大學所授的專業課程無法跟上產業迭代步伐,理論與實踐相差較遠,造成大學生素質技能無法適應崗位需要,出現大量崗位空缺;此外,大學生更傾向于白領工作,對就業的期望值較高,而在預期轉弱的大環境下,崗位收入、辦公環境、工作強度等可能與大學生理想狀況有差距,也會導致求職招聘需求錯配。
《報告》指出,從總量來看,2022年畢業人人數首次超千萬(1076萬人),加之一季度部分地區疫情反復,使得畢業生供給側明顯承壓,就業景氣指數降至疫情以來最低。從供給來看,增加部分可能由于2020年高校擴招導致,加之線下求職受阻,畢業生不得不轉為線上,另外,國外疫情嚴重,出國留學人員回國求職等都使得供給明顯承壓。
值得注意的是,分區域來看,第一季度東部城市招聘需求同比上升了8%,但中部、西部和東北城市招聘需求分別同比下降了25%、18%和32%;分城市等級來看,一線城市招聘需求同比上升15%,而新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的招聘需求同比分別下降了10%、17%和30%。
從不同職業和行業來看,第一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景氣最好的行業為中介服務業,CIER指數為12.9。而教育/培訓行業的CIER指數僅為0.96,已退出就業景氣較好的行業。一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景氣指數最低的行業為航空/航天研究與制造業,CIER指數僅為0.10。此外,禮品/玩具/工藝美術/收藏品/奢侈品、旅游/度假、租賃服務、廣告/會展/公關等行業的CIER指數也相對較低。
在政策建議方面,《報告》提出,從短期來看,可通過鼓勵企事業單位擴大畢業生“見習計劃”規模,為靈活就業的大學生提供社保補貼,為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提供金融支持等措施,最大限度地設法創造新的就業崗位需求;從長期來看,要加快產業升級和智能制造步伐,并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戰略,重點破解高校重概念、輕實踐的頑疾,推動構建包括硬能力和軟能力在內的人才培養“素質模型”和“能力清單”,為未來新一輪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