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保就業,稅收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之一。從此前的“減稅降費”,到“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從2016至2021年全國新增的累計超8.6萬億元減稅降費,到2022年再創新高的約2.5萬億元退稅減稅。所謂“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看得見的是總量的增加,看不見的是“直達”的用心。
一個大變化,是“留抵退稅”成了重頭戲:2.5萬億元中,留抵退稅將達約1.5萬億元,占到總量的六成;同時今年的留抵退稅,進一步擴大了適用企業行業范圍,尤其是涉及大量存量留抵稅款,退稅條件也有所放寬。
更重要的是,“及時雨”要快,才能更顯效用。4月1日,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開始實施。僅半個月,截至4月15日,全國已有4202億元留抵退稅款退到52.7萬戶納稅人的賬戶。這意味著,1.5萬億元中近三成的留抵退稅款,已又快又準地落入企業“口袋”。
聚焦直達快享 成都優先安排小微企業留抵退稅
成都的這一數據之所以格外引人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小微企業”本就是今年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的關鍵詞之一。
以前小微企業只退60%,現在不再限制,是100%的退。同時按國務院安排,2022年增值稅留抵退稅將覆蓋所有行業的小微企業、按一般計稅方式納稅的個體工商戶,除了增量留抵稅款當月全額退還,也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款。
據測算,今年我國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退還增值稅留抵稅款將近1萬億元,約占2022年1.5萬億元留抵退稅規模的三分之二。
這其實是對癥下藥的體現。今年全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著力穩市場主體、保就業。而中小微企業正是“市場主體”中的絕大多數,是保就業的重要力量:中小微企業占我國市場主體的90%以上,解決了80%的城鎮就業。
也正因如此,在退稅操作上,2022年留抵退稅優先安排小微企業。
另一個細節是,為盡快釋放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紅利,在幫扶市場主體渡難關上產生更大政策效應,財政部、稅務總局明確提前退還中型企業存量留抵稅額,對符合條件的制造業等行業中型企業,可以自2022年5月納稅申報期起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額。
在此背景下,提前于4月12日就已完成當地超過九成的小型和微型企業留抵退稅,成都稅務動作之快可見一斑。另據最新數據,截至4月12日,小微企業的留抵退稅額已占當地總額的近三分之一。
“越是小微企業越是等不起。退稅款越早到達企業口袋,就能越早解其燃眉之急、越早發揮生產作用助力國家穩經濟保就業的最終目標。”充分理解國家政策的用心、充分理解小微企業的艱辛,“通宵達旦”成了成都稅務人4月以來常見的工作狀態,為的就是“優先”二字。
落實行業新政 存量退稅解交通運輸業燃眉之急
作為中國第一大稅種,2021年國內增值稅收入約6.4萬億元,占全部稅收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增值稅,簡單來說即用當期賣掉商品服務等產生的“銷項稅”,減去購買設備原材料等產生的“進項稅”,所得差額作為應納稅額。若前期購進設備昂貴或因銷售受阻等原因,“進項稅額”未抵扣完,就產生了所謂的留抵稅款。
而2022年留抵退稅范圍擴大、條件放寬,受益的不僅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相較從前主要對部分先進制造業的增量留抵稅額實施全額退稅,不設置60%退還比例,今年政策擴大到全部制造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六個行業。
同時,我國自2018年起探索建立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主要針對增量留抵稅額。今年除了增量留抵稅款當月全額退還,也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款——這對于需要購進大量設備或車輛的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行業意義重大。
而這兩大行業,正是疫情之下目光所聚之處。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穩增長的重要支撐;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在疫情中受影響明顯,是保障物流通暢的關鍵。
兩大行業因此也成了成都稅務的關注重點。據最新數據,截至4月12日,成都六大行業留抵退稅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一個行業的退稅額占比就已超過半數;排名第二的為制造業,其在當地六大行業留抵退稅總額中占比超過20%。
位于成都“北大門”的新都區,坐擁作為中國西南最大的公路港貨運集散基地——新都智慧物流產業園。當地物流企業總戶數5086戶,占到新都區所有市場主體總數的近一成;物流企業留抵退稅金額在該區此輪留抵退稅金額中占比13.2%。
要探究成都如何將相關行業的留抵退稅落實得這樣“又快又準”,新都區是一個絕佳的觀察樣本。
成都通集物流有限公司是新都一家中小型物流企業,業務覆蓋全國各省市。此次,該公司享受的留抵退稅高達133萬元,這一退稅額目前在新都區相關企業中排名第三。
金額高,源于“交通運輸行業的特殊”——通集物流財務負責人李燕告訴我們,2019年下半年至今公司已新購進了20余輛貨車,“每個大車成本幾十萬,一輛車每年的保險支出又是幾萬”。
此前沒有存量留抵退稅的政策,疫情之下,公司業務量減少,銷項稅額大幅降低,這部分留抵稅額只能向后順延,加上司機額外的防疫隔離成本,這都加劇了資金的緊張。目前,該公司每月成本約20萬元,幾乎無盈利,生存艱難。
“及時雨”正是在此背景下“從天而降”。4月上旬,李燕剛完成當月增值稅申報,稅務聯絡員就主動打來了電話,告訴她其公司可留抵退稅100余萬元。
“我們第一時間登上電子稅務局網站,結果公司前期留抵有多少,應該退的增量是多少、存量是多少,系統已清楚明了地自動填入,很快,133萬的退稅款直接到賬”,李燕說。
“這筆退稅款可以覆蓋公司大半年的成本”,大大助力了企業的度過難關。
讀懂“直達”用心 多環節功課前置實現“又好又準”
實際上,無論是全部退稅資金直達企業,還是今年中央財政對地方財力支持的資金直達市縣,眾多細節背后都是務實推進惠企政策,避免在中間環節出現時間上、金額上的漏損的良苦用心。為了落實這份“用心”,各地因地制宜做了許多努力。而放眼全國,將政策從“紙上”落到“賬上”,成都稅務無論是速度還是準度無疑都是亮眼的一個,其經驗值得參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落實新政策,無論對從企業還是稅務一線工作者而言,首先要做的,是充分了解“新”在何處。就此,近期成都市稅務局對內面向稅務干部組織培訓60余次;對外則面向納稅人組織了24輪培訓,參訓約1.5萬人次。
而要實現“好”,這只是第一步。因新的政策向小微企業傾斜,今年留抵退稅也呈現出戶數多、小額退稅占比較高等特點,這也意味著更大的工作量。要在此背景下實現更快的速度,成都許多區縣稅務局自我加壓,提前預設時間點。
例子之一是成都市武侯區,該區10多萬戶企業納稅人中,中小微企業占比90%以上。為了“更好更準”,武侯區稅務局“工期倒排”,將時限自定為4月21日,盡早為相關企業完成退稅。
實操過程中,成都稅務還主動為中間銜接環節“上油潤滑”。一方面,“從上”做好各部門溝通工作。另一方面,當地也努力“自下”進行提速。
今年,為避免此前部分地區因財力不足而對留抵退稅不積極、設置退稅限額和拖延退稅等情況,國務院專門在中央財政按現行稅制分擔50%退稅資金的基礎上,再安排1.2萬億元資金設立三項專項轉移支付。
在此背景下,成都稅務局已提前多次與當地財政部門、人民銀行等進行了溝通,以保證納稅人申請退稅后,退稅款能盡快落實。
為了實現更“好”,成華區稅務局專門設立了“留抵退稅全流程集中辦公區”,將稅費納稅服務部門、稅源管理單位、收入規劃和核算部門等多個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集中”,實現從線上到線下、前臺受理到后臺審核的無縫連接。
為了更“準”,溫江區稅務局將相關政策宣講根據企業分類,在納稅服務平臺上精準投送。因為“精準”,相關投送的打開率可以超過50%;企業閱讀后,又能立竿見影地推動退稅辦結率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
成都稅務的種種努力,已在退稅數據上顯示成效。而春天落下的這場“及時雨”,也必將助力企業的健康成長。文/黃謹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