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研究中心今日發布《踔厲奮發,共向未來:中國銀行(601988)業2021年發展回顧及2022展望》報告,以境內10家商業銀行為樣本,對標6家境外系統重要性銀行,系統分析了中國上市銀行的盈利能力、資產狀況、負債情況和資本實力,總結了各家境內外對標金融機構在2021年取得的成績和未來提升的方向。
與此同時,報告還深入分析了多個行業熱點話題,包括地方農合機構改革發展、銀行業公司治理新準則、氣候風險的應對與考量,以及中國銀行業的戰略部署、金融文化發展、金融科技、數字化人才戰略和家族辦公室市場等,旨在與金融界分享綜合全面的中國銀行業發展洞察和專家建議。
德勤中國銀行業及資本市場主管合伙人郭新華分享道:“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中國銀行業克服疫情反復的影響,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提升發展質量方面繼續砥礪前行。境內銀行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合計人民幣15,685億元,整體增幅14.25%,境內銀行撥備前利潤整體呈向好趨勢,總額合計29,472億元,同比增加1,755億元,整體增幅為6.33%。銀行業資產質量持續改善,盈利能力隨實體經濟穩定增長,增長模式亦繼續展現積極變化。”
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副主管合伙人、金融服務業審計及鑒證業務全國主管合伙人楊勃表示:“國內多項政策引導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復蘇,貸款投放和投資規模持續增長,推動了整體利息收入的增加,境內銀行2021年營收增長平穩,合計46,071億元,整體增幅為8.75%。此外,各類資產管理需求上升,境內銀行持續加大投入力度,理財、托管、投行等非傳統中間業務的發展共同推動中間業務收入增加。就境外銀行而言,其整體經營狀況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大,營收呈現寬幅震蕩態勢。在疫情新常態下,多家境外銀行保持韌性,實現強勢復蘇。”
報告指出,自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考核政策實施以來,普惠金融貸款顯著增長,多措并舉提質增效,社會融資成本下降對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起到了正面支持作用,更有助推動可持續發展。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普惠小微貸款進一步發揮“普”的特性,覆蓋面持續擴大,全國有貸戶數增幅31%,超過年初設定的增長目標。
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審計及鑒證業務全國副主管合伙人曾浩認為:“雖然房地產業不良率仍有較明顯的增長,但是房地產泡沫化勢頭扭轉,銀行實施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政策,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速回落,銀行業防范外部風險沖擊的韌性也進一步提高。同時,政府繼續堅持‘房住不炒’的立場以滿足居民合理購房需求,陸續出臺政策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在此定位下,商業銀行將持續優化房地產金融業務結構,調整資源配置方向和重點,加快創新產品和服務,支持房地產平穩健康轉型發展。 ”
展望未來,在中國政治經濟環境長期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實體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積極應對氣候風險和實現“雙碳”發展目標,需要中國銀行業在穩健經營,嚴控風險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為實體經濟傳遞金融服務力量。國際地緣政治因素和疫情反復的影響,帶給本就脆弱的全球和中國的經濟復蘇以更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均衡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大壓力,技術進步、監管政策變化持續沖擊金融發展環境和市場競爭格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