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徐來】
不專權、不擅權、不嗜權,凡事出于公心,個人情誼服從公司利益,戒驕戒躁,謙虛謹慎,公司的發展一定會更快更好更穩。
徐叔衡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公司創業團隊,白手起家,歷經風風雨雨,坎坎坷坷,起起落落,和衷共濟,頑強打拼,終成正果,他們也結下了深情厚誼。這些奠基功臣,開路先鋒,創業元老,功勞卓著,自然應得回報,被安排重要領導崗位。隨著公司壯大,員工增多,業務擴展,創業團隊成員職務逐漸提升,權力隨之加大,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轉變思維方式,正確處理個人與公司、感情與理智、私誼與大局的關系,不忘初心,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奮斗不止,再立新功。這是公司在發展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難題。在這里,研究一下蜀漢建國后,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短時間內,相繼亡故的故事,對我們或許會有一些啟示。
功高蓋世,滋生傲氣。關公原是殺勢豪逃難江湖,落魄飄蕩一介武夫,自出道以來,跟隨劉備南征北戰,攻城略地,功勛卓著,忠肝義膽天下揚。成為聲名顯赫蕩寇將軍、漢壽亭侯,雄鎮荊州戰略要地。這時,關公驕傲了,看不得武藝比他高強的人,容不下地位同他平等的人。聽說馬超武藝過人,便要入川與之比試高低,以分高下,幸得孔明作書將其勸住。得知黃忠也被封為五虎大將,與他并列時,又不高興了,“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遂不肯受印。后在前部司馬費詩的勸導下,才肯拜受印綬。
唯我獨尊,胸無大局。諸葛亮入川臨行前,特別交代關公,鎮守荊州牢記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關公當即明確表示:“軍師之言,當銘肺腑”。話是說了,可他根本沒往心里去。在他眼里,東吳就是鼠輩,不值一提,哪里還談得上同他們“和”。東吳想要回荊州,用了一計,先派諸葛瑾向關公提親,將其女許配給孫權之子,兩家結好,并力破曹,如關公不同意,則聯曹滅蜀。此事非同小可,處理得好,化干戈為玉帛,處理不好,便是血雨腥風。但關公一聽求親之事,想也沒想,便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遂喚左右逐出。這就把孫權徹底得罪,剩下的事只能兵戎相見了。
恨迷心智,放縱惡習。張飛駐守閬中,聞知關公被東吳所害,悲憤填膺,怒氣愈加。聽說有人勸皇帝先滅魏后伐吳,便火冒三丈,“是何言也!”在他心中,只有桃園結義,為二兄報仇雪恨高于一切。本來,劉備在眾臣苦諫之下,“心中稍回”,但張飛一詰問,“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重又激起劉備仇恨,“朕與卿同往”。他本性情暴虐,激憤之下更加恣肆妄為,帳下兩員末將,因籌措白旗白甲請求放寬兩日,便叱武士各鞭背五十,還撂出狠話,“若違了限,即殺汝二人示眾!”把人逼上了絕境!物極必反,二人卻把他先殺了,讓人扼腕嘆息,“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
角色已變,觀念依舊。劉備取得兩川之地,建立蜀漢王朝,當上了皇帝。屁股指揮腦袋。按理應從皇帝的角度考慮問題,做出決策。但其觀念還停留在桃園三結義,沒有轉變。坐上皇位第一次設朝,說的就是不負桃園劉、關、張結義之誓,“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針對皇帝這一公私顛倒,輕重倒置,不顧國家利益的行為,趙云第一個站出來,“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為重。”可劉備還是執迷不悟,諸葛亮引百官集體再諫,稍現轉圜,張飛一頓哭鬧立即退回原點,“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在他心中,什么聯吳抗曹國策,什么興復漢室目標,什么天下蒼生為念情懷,都抵不過為關公報仇,一場悲劇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公司創業團隊不居功自傲,不擺老資格,不計地位高低,不比待遇優劣,不求特殊照顧,不專權、不擅權、不嗜權,凡事出于公心,個人情誼服從公司利益,戒驕戒躁,謙虛謹慎,勤奮學習,與時俱進,再創新績,則公司的發展一定會更快更好更穩。
(作者系江西證監局原局長)
在本專欄版發表的言論,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證券時報立場。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