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如其來,封管控區中,物資保供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讓物資走完最后100米,真正到達居民手中?好多老舊小區,連物業都沒全覆蓋,怎么保供?社區老人多,不熟悉甚至不會網購,怎么買到物資?僅靠熱情無法解決復雜的保供問題,高效運轉需要制度化的工作流程與細節創新。4月20日剛剛解封的“北京唯一高風險地區”酒仙橋街道二街坊的經驗,或許值得借鑒,這個由社區基層和電商最普通員工共同摸索的“酒仙橋經驗”,甚至被電商拿給全國快遞小哥普及。
4月27日,記者采訪了多位在酒仙橋街道二街坊封控期間,參加物資保障的人員,了解到“酒仙橋經驗”的全貌。這或許不是保供最后100米的唯一標準答案,但這種有實操意義的辦法,或對更多封管控小區有啟發意義,幫助社區一起去戰勝困難。
“大白”和快遞小哥為酒仙橋地區保供服務。受訪者供圖
破局,設立臨時快遞站
4月9日,酒仙橋二街坊升級為高風險地區,這也是當時北京市唯一的高風險地區,街道采取了封控措施。當時的酒仙橋街道成立1辦12組,組建現場指揮部,設立24小時熱線,劃分36個網格化片區,形成“一條熱線”牽引“三集成、三主動”服務保障模式,及時解決訴求。
在眾多訴求中,物資是最要緊的。
在當時,為了更好地保障居民生活,以及購買生活所需物品,朝陽區區委、區政府已安排朝陽區商務局,協調商超,采取折扣優惠方式向大家提供生鮮、果蔬及主副食等生活保障包。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保障包套餐有諸多選項,涵蓋蔬菜、肉蛋奶等方方面面。封管控區外的工作事無巨細,而保供的關鍵點在物資到達居民家門口的“最后100米”。
當時,一家京東快遞點就在封管控區域內,居民購買的快件無法送達快遞點,京東快遞北京地區東城片區負責人趙軍告訴記者,“原本的標準流程是,周邊社區的快遞,要先運到快遞點,分揀之后,由包片的快遞員送貨上門。但封控之后,物流車只能運到封管控區外,物流中轉的過程一下子打斷了。”
封管控區域中,居民生活物資的保障牽動人心,怎樣才能把快遞送進去呢?
趙軍介紹,“當時我們臨時想了一個辦法,既然物流車進不了封管控區,那么就把所有快遞送到距離封管控區最近的地方。所以,我們在封管控后的第二天,就和酒仙橋防疫指揮辦取得了聯系,隨后在封管控區外,距離酒仙橋5.2公里的幸福三村四巷,設置了一座臨時站點,并配備了35名工作人員負責分揀。”趙軍說,有這個臨時站點,物流車就可以將快件送到封管控區外,“安排在站點的工作人員,不再按照原本的劃片分揀,而是為每一個社區單獨分揀快件,方便下一步運送。”
暢通,快遞和小哥都進了社區
“從臨時站點到酒仙橋社區5.2公里,參與車輛日均30多個波次,投入28人接駁配送。”趙軍說。如何讓配送的快遞順利到達居民手上?趙軍和酒仙橋街道二街坊負責人商量,送快遞小哥進封管控區。
社區當時設立了封管控區臨時生活配送點,對接快遞物流。同時,在管控區內,也發揮著社區網格員和志愿者的作用。原本的封管控區內,只有少數快遞小哥常駐,但封控保供期間,人手遠遠不夠。為此,電商平臺開始在整個北京區域內招募志愿者,迅速就招募了80人。
劉亞峰是當時進入封管控區的80名快遞小哥之一,他原本在王府井(600859)營業部工作,4月13日,他所在的站點得到通知,需要招募快遞小哥參加封管控區保供工作,他當時就報了名。
4月14日早晨6點左右,劉亞峰到了酒仙橋,在封管控區門口,進行嚴格的消殺之后,走進了酒仙橋二街坊。在封管控區內,他見到了來自正義路營業部的吳健陽。兩個人原本就認識,只是沒想到,竟然會同時選擇了支援封管控區。
進入封管控區后,社區和公司的負責人,為他們分配了不同的任務,有人運轉快件,往來于臨時站點和各個社區門口,有人在社區內做志愿者,穿著防護服,挨家挨戶服務。而劉亞峰和吳健陽他們,早晨8點到下午5點做志愿者,5點以后,社區服務工作基本完成,他們又開始配送快遞訂單。
服務,志愿者也是快遞員
在當時,酒仙橋封管控區內,單元樓和平房院交織,物業都沒有全覆蓋,而酒仙橋街道二街坊多為老小區,大部分小區沒有電梯,而且居民多為老年人,需要送貨上門。劉亞峰和他的同事們,不僅要送自家公司的快遞,其他公司的快遞,他們也會轉接后送到居民手中。“一般情況下,快遞送到樓門口后,年輕人會自己下來取。”劉亞峰說。“有些行動不便的老人,需要送貨上門,就由我們志愿者送上去。”吳健陽說。
為保障封管控期間的物資供應,酒仙橋街道成立了物資保障專班,對接商超、電商、郵政等物資供給、物流保障企業,在社區內實施志愿者服務、團購、集散點領取等多種措施。對特定需求的居民,如孕婦、新生兒、孤寡老人、重癥病患者等,街道則進行了摸排,提供“一對一”、“多對一”的醫療就診和物資配送服務。
同時,面對大量的生活必需品要定時、定點配送的需求,酒仙橋街道在對接商超快遞、志愿者的同時,還統計配送車輛信息,并為其發放通行證。
劉亞峰和吳健陽他們,正是對口物流的保障服務者。那段時間,他們的工作,比往常多得多。“一般早晨5點半就開始工作了,要分揀快遞,送到各個社區門口,參加志愿者工作的,則要為社區內的各項服務做準備。”劉亞峰說。
劉亞峰被分配做志愿服務,幾乎參與了社區內所有的服務工作,“社區老人比較多,物資保障的需求也更重,買菜、買藥、測溫、核酸檢測等,都需要上門,時間長了,他們和我們都非常熟悉了。”劉亞峰說,“有時候,我們敲開門后,他們看見我們穿著防護服,滿頭大汗,非要讓我們把防護服脫了,喝口水再休息一會兒。當然,這肯定是不行的,但確實很感動,感覺就像遇到了家人。”
功成,每個人都得到保障
入駐封管控區的快遞小哥,承擔著疫情風險,同時也面臨著績效降低但工作量猛增的問題,如何保障他們的安全及收入?
趙軍解釋,在疫情防控方面,進入社區工作的快遞小哥,和所有志愿者一樣,需要穿防護服、定期做核酸檢測。同時,在工作過程中,嚴格執行消殺程序。社區為快遞小哥在封管控區域內專門安排住處,封控期間不能離開,一直到解封。
從進入封管控區,到最后解封,劉亞峰和同事們,在酒仙橋街道二街坊,一共高強度工作了整整7天。7天中,街道為他們就近安排了住處,大部分是各個社區附近的酒店賓館,就近住宿,不出封管控區。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保障活動,確實經驗不足,換洗的衣服、洗漱的用具都沒帶,好在酒店有洗漱用具,撐過了7天。”吳健陽說,“現在有經驗了,如果以后還有機會參加保供服務,肯定會準備更充分。”
對于快遞小哥的收入問題,趙軍介紹,公司為每一位進入封管控區的員工提供了一份補助,保證他們的收入,可以和平常的業績持平,不能讓這些好心的小哥因為參與保供服務而收入減少。
4月20日下午4點,酒仙橋街道二街坊宣布解封,劉亞峰、吳健陽和同事們,告別了服務7天的社區,回到自己的崗位,“記得那天走的時候,很多人大聲向我們說謝謝,心里特別溫暖。”趙軍說。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楊許麗
來閱讀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懷宗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