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張寶蓮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要求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不破不立,先破后立,市場已經到了由大到強的關鍵節點。上市公司是市場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4月10日以來,與“統一大市場”相關的信息披露被頻繁寫進了上市公司2021年年報、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董事會工作報告等,所涉及到的行業有物流、電力、零售百貨、金融、汽車等。可以說,這些行業的上市公司已經沖在了研究落實政策的前列。而在互動易上,尚有較多相關問題并未得到回答。在如今A股承壓之際,筆者認為,上市公司應仔細研究相關信息,并在與投資者交流時給予積極回應。
首先,上市公司應理順公司業務可能涉及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關鍵環節。
《意見》發布后,不少投資者向上市公司董秘提問。例如面對大市場的建設有何機遇與挑戰?如何在建設“統一大市場”中發揮作用等!敖y一大市場”是一項中長期規劃,幾乎每一個上市公司都將直接或間接參與其中。面臨投資者提問時,少數上市公司以“公司業務不涉及統一大市場”為由拒絕回復甚至不回復。雖說是出于審慎的考慮,但也不能避而不談。
那么,哪些企業需要率先行動起來?筆者認為,可以從《意見》本身著手。比如建設現代流通網絡,這牽涉到電子通訊、物流、公路、鐵路運輸等行業;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涉及到土地、勞動力、資本市場、技術和數據等,這與房地產、金融、大數據、電力、環保、汽車等行業相關度較高。
其次,面對統一大市場,上市公司要講清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主業較強的,投資者擔心統一大市場下蛋糕被瓜分;主業較弱的,投資者擔心企業進一步喪失市場份額。事實上,大市場統一的是規則,打破的是桎梏,一個市場需要公平秤,用制度準繩規范市場行為。面對投資者的提問,多數上市公司的回答停留在了淺嘗輒止的層面,研究和思考的深度不夠。實際上,無論哪一種情況,投資者關注的都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能否在愈發公平統一的市場競爭中激流勇進。因此,越有實力的企業,越要挺直腰桿站出來說話。
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過程中,企業需要把握機遇,持續做優信息披露。先要講清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過去部分地區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概因物流不通暢、供應鏈不發達、數字化不完善以及互聯網不通達,形成了自我封閉的小市場、小循環。這些小循環平時被掩于經濟繁榮的光輝下,在經濟承壓時則會顯露弊端,不利于全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上市公司作為各行業的頭部企業,應充分發揮競爭優勢,助力疏通經濟循環中的堵點。
最后,面對統一大市場,上市公司要結合頂層設計披露未來的戰略計劃。
政策自上而下,企業自下而上,系統性的行動能夠采擷發展的果實。如何將政策精神與自身未來發展相結合,并向市場披露未來的戰略計劃,很有必要。
以受益相關性較高的物流企業為例,積極參與建設現代化流通網絡,建設暢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000061)進城的渠道,縣縣有物流配送中心,鎮鎮有商貿中心,這就打通了城鄉之間的資源通道,聯動消費,盤活了縣域經濟,而企業也能夠在此間受益。
疫情也為企業如何順應統一大市場帶來更多的啟示。國內這輪疫情,讓一些本土企業在封鎖時面臨承壓,戰略重倉一個城市和重倉一只股票一樣,難以抵御系統性風險。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應是企業未來發展布局的重點。企業如能深度參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大市場的開拓,則能拾級而上,挖掘更多的潛力。
未來,更開放透明的市場,更競爭有序的市場,更考驗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盈利能力及抗風險能力,也容易誕生更偉大的企業。上市公司應當思考如何做優信息披露,快、好、準地向市場傳遞戰略計劃,在A股短期承壓之際,為股東和市場投資者注入一劑強心針。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