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長虹控股集團規模收入實現1523.56億元,同比增長6.52%,旗下子公司成績“全面開花”,同時,全新產業版圖也初露端倪。
有關分析認為,“有著變革基因的長虹,正借著物聯網數字化轉型的技術風口,搶占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成績“全面開花”
用“全面開花”來形容長虹控股集團及旗下子公司2021年年報成績單,恐怕并不為過。
四川長虹4月26日發布的年度業績報告稱,2021年營業收入約996.32億元,同比增加5.4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85億元,同比增加527.35%。同時披露的一季報也顯示,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00.87億元,同比下降15.72%;凈利潤5030.46萬元,同比增長143.58%。
其他的上市公司業績也十分亮眼,爭相競艷。長虹美菱3月30日晚間發布2021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0.33億元,同比增長17.1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89.84萬元,同比增長160.65%。去年剛剛登陸北交所的長虹能源在鋰電和一次電池雙輪驅動下,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71億元,比上年增長57.3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3億元,同比增長56.19%。
此外,長虹華意2021年度實現營業收入131.99億元,同比增長26.2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5億元,同比增長59.81%;2021年變頻壓縮機銷量同比增長50%;
長虹佳華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445.58億港元,同比增長10.34%,歸屬母公司凈利潤4.13億港元,同比增長19.64%;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變革中的長虹,正在重塑產業版圖。2021年,長虹在鞏固傳統家電等產業的基礎上,新興產業也蓬勃發展,新的“增長極”價值也逐步凸顯。數據顯示,2021年長虹控股新興產業收入實現93億元,同比增長57%。實現利潤7.2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能源、無線模組等業務利潤總額實現大幅增長,處于行業領先水平,一個嶄新的長虹也開始浮出水面。
變革基因
長虹靚麗成績單的背后,與其變革的基因休戚相關。從更長的歷史維度來看,長虹的變革也是我國制造業不斷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從1958年,艱苦創業,再到上世紀70年代起,長虹響應國家號召開始研制民用電視機。憑借一股子闖勁、干勁,讓千萬中國家庭提前看上了優質的大彩電。進入新世紀,長虹闊步信息電子相關多元拓展,逐步發展成為集消費電子、核心器件研發與制造于一體的綜合型跨國企業集團,旗下擁有四川長虹、長虹美菱、長虹華意、長虹佳華、長虹能源等5家上市公司以及長虹民生、中科美菱等新三板公眾公司。
長虹緊扣時代脈搏、沐浴改革春風,在不斷的變革中發展壯大。在更高層面,變革的推動力也更加強勁。2021年,長虹控股集團發布實施《長虹控股集團公司變革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國有資本投資控股”定位,推動公司由管資產向管資本轉型、由經營管理向投資控股邁進,以“若干上市公司和新興產業”為主的扁平化資本和管理架構規劃形成,進一步提高子公司經營自主性。
長虹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勇曾表示,面對迅速變化的外部環境,長虹要趕上潮流、站在潮頭并不容易,但這也是企業發展“命運攸關”的事情,“與壓力相伴的是信心——長虹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包括技術創新等等,同時公司上上下下已經有了‘變革成習慣’的認識。”
產業躍進
央視多個欄目聚焦報道長虹,從多元人才招聘反映出公司在包括智能家電的成熟產業以及新能源、半導體、計算機存儲等新興產業的多方位欣欣向榮。
值得關注的是,在部分行業不斷裁員的情況下,先進制造業卻在進行逆勢“大招聘”,像長虹2022年國內外同比增加超60%。有關分析認為,人才需求轉變的背后,是制造企業正加大產業布局,并借數字化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信號。
近年來,長虹加快實施面向物聯網的數字化轉型,在繼續做強智能家電等成熟產業的同時,基于自身產業布局、技術能力等優勢以及國家“新基建”等政策引導,加速在新能源、半導體、計算存儲等新興產業布局。
以新能源產業為例。目前,長虹已經在堿電、鋰電、電源系統、儲能、鋰電回收等新能源領域多點布局,同時成立致力于先進能源技術及關鍵材料研發的新能源材料實驗室,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格局已初步形成。
同時,長虹在半導體產業板塊也有所突破,初步形成了陶瓷基板、芯片設計、智能控制、封測、無線聯接于一體的產業發展“芯”生態;在計算存儲產業板塊,長虹持續深耕拓展,國產替代能力逐步增強,多款自主研制的天宮服務器和PC產品入圍“信創名錄”。
在核心技術賦能的背景下,科技長虹仍在大步前進。2021年,長虹控股集團技術研發總投資超35億元,參與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國省級重點科技創新項目100余項。在力攀技術領地高峰的同時,也加速了長虹借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