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的凜冬已至。
寒意甚至比以往任何時候來得都迅猛,電商們在經歷過輝煌的二十年后,幾乎一步從盛夏踏入冬天。
行業焦慮首先來自于網購人群規模見頂,新用戶再也難像洪水一樣奔涌至各大電商平臺。新用戶的增速放緩,直接帶來的后果是增長曲線日漸趨平。即使是資本市場十多年的寵兒,電商們也開始不斷強調“造血能力”。中國規模最大的電商阿里巴巴內部也悄然變動,戴珊主導中國數字商業,接任淘寶天貓董事長,迅速叫停以GMV增長為核心的目標,試圖升級淘寶天貓的產品與服務,拉動增長曲線上揚。
如果用奔放形容過去十多年間電商的狂飆突進,那如今,替代奔放情緒的是“理智”。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被電商們視為度過寒冬的關鍵,聚焦核心業務從未像現在一樣被格外重視:京東不斷強化供應鏈,阿里推進整合淘寶天貓,唯品會則早已提出聚焦品牌特賣。
聚焦并不意味著收縮,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對于宏觀經濟、消費者、電商本身都并非壞事。巨頭們轉向的同時,伴生的必然是自身生態愈發成熟,從而為用戶提供更高質的商品與更優良的服務。電商們也得以深耕現存用戶群體,維系穩定增長,直到等來下一個春天。
抗衡焦慮
邊界感正在重新回歸電商行業。
過去十多年間,強調突破邊界才是電商圈中的主流。而隨著疫情、用戶增長減緩、全球經濟承壓等多種不確定性因素疊加,電商們無一例外開始轉向,向著最核心的業務扎根。
兜兜轉轉,京東認定“供應鏈”才是答案,社區團購等業務開始在京東內部退潮。京東不僅將供應鏈加入到公司的定位中,更是不斷強調京東供應鏈能力對于集團的重要性。徐雷在京東如何應對外界風險時表示,“用供應鏈的能力給供應商、品牌商、合作伙伴帶來更好的資金和貨物流轉效應”。
即使向來以無邊界而著稱的阿里,近兩年來,也明顯在聚焦核心上發力。戴珊自接手中國數字商業板塊以來,強力推進淘寶與天貓全面整合,用意也在于為阿里最核心的業務尋找新的增長點。
活躍用戶數是電商最看重的指標之一 制圖:真探
僅從戰略聚焦的層面來說,唯品會是最看重專注力的電商之一。以品牌特賣起家的唯品會,早在疫情來臨前兩年就強調公司戰略聚焦特賣。2021年,唯品會重新開啟超級大牌日,核心目的是在大牌折扣的領域深度布局。
電商巨頭們都在試圖抗衡行業焦慮感,從各家電商平臺發布的2021年全年財報來看,鮮有電商能保持著過往巔峰期的增速,無論從用戶還是營收,增速減緩已是常態。電商們跑過一馬平川之后,前方迎來的是增長的泥潭。
他們都面臨著來自市場與用戶的詰問,電商該如何從增長陷阱中掙脫出來?在電商們沒能抵達下一個風口之前,深耕主業毫無疑問是最穩妥也是最安全的選擇。
另一方面,戰略聚焦帶來的用戶心智養成如同寶石一樣吸引著電商巨頭們的注意力,京東由供應鏈一體化帶來的品質與效率、阿里依靠淘寶天貓樹立的品類眾多的形象、唯品會的大牌折扣,最終將成為他們培育核心用戶、應對外界變化與不確定性的利器。
做擅長的事
聚焦并不僅意味著收縮,事實上,它更強烈的指向在于精細化運營。
今年3月,在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上,時任京東集團總裁的徐雷提到了兩個觀點,第一、京東不追求單一指標的快速增長,而是關注整體業務增長的健康度和可持續性;第二、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日趨成熟,將會摒棄依靠補貼等粗放的流量型增長方式,而進入到精細化運營的時代階段。
對于電商平臺而言,精細化運營的首要在于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共享單車、社區團購等行業已經用教訓說明,依靠資本等元素迅速整合一個行業并不可行,只有無數次從細節中積攢出的經驗,才能讓市場向更規范化的方向前進。
將目光從刺激腎上腺素的增長中收回來并不容易,甚至于為了推動核心業務更高質發展,有時候還需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以平臺邏輯運營的阿里巴巴,不惜在原有生態中撕開一道裂口,引入自營,開啟貓享。最大的目的在于提升用戶體驗,鞏固其最核心的電商業務。
用戶的體驗感是電商們追逐的新風口
流量時代過去后,電商們面前換上了一張新的考卷:如何運營好現存的每一位用戶。在核心業務浸淫十多年而形成的方法論或許才是最好的答案。在擅長的領域,電商們更懂用戶的需求、想法與痛點,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能為用戶提供的價值。長期看來,這必將成為平臺與用戶之間的雙贏——用戶的網購體驗由此飛躍,平臺也因提供更具競爭力的服務而獲取信任,得以長足發展。
電商聚焦于主營業務,本質上,是在聚焦于提升平臺的品質、效率與服務。
戰略聚焦帶來的收益也驗證了方向的正確,唯品會數次推出的用戶服務升級使其獲得回報,唯品會2021年的財報顯示,2021全年核心SVIP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50%。其核心用戶的線上凈交易額占比達36%。此外,數據顯示,其用戶的復購率高達90%以上。
在未來
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很難再像過去一樣頻繁出手,通往未來的路上,電商平臺自身的造血能力將決定他們能走多遠。
電商平臺的核心業務依然是其盈利的主要來源,從各家平臺公布的2021年數據來看,電商幾乎都可以在主業上保持著穩健的增長,虧損則多來自于“新業務”。向主業靠攏的趨勢,也意味著盈利將成為電商的重要議題。
穩定的盈利能力并不容易,在近十年的歷史中,能始終保持盈利的僅有唯品會與阿里巴巴。據唯品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唯品會保持了37個季度連續盈利,與阿里一起,成為電商中保持盈利最久的企業之一。
唯品會的持續盈利能力得益于其對特賣賽道的深耕與堅持。某種程度上,這對整個行業未來發展似乎也是一種選項:電商平臺在核心業務中建立生態,取得消費者信任,從而保持增長的可持續性。
在各自的核心業務成為最寬廣護城河的前提下,未來電商間的競爭將是底層邏輯的競爭,競爭將呈現更加秩序化、差異化的特點:電商未來將不再是僅是零和博弈,核心業務的拓展將使每家電商擁有自己的核心用戶群體,并在用戶群體中建立難以打破的心智。最終每家電商都將因為滿足某類人群或者人們的某類需求而存在。
對于阿里、京東、唯品會來說,長期主義在此刻顯示出令人著迷的力量。這些電商巨頭們,都在不斷地進行著內部的革新,并試圖以此為火把,照亮前方漫長的道路。相比從前的“翱翔”,電商們以一種更踏實的姿勢前進:阿里將根深扎于淘寶天貓,京東凝聚出每一份力量賦予至供應鏈上,唯品會高擎品牌特賣的大旗。無論哪種方向,最終受益者仍是消費者,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受益的消費者們,反哺于電商。
這是屬于這個時代的長坡厚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