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29日電 題:數字化平臺如何提高新市民獲得金融服務的質量與效率?
作者 田軒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
2022年3月4日,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就新市民在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金融需求,鼓勵引導銀行保險機構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新市民是指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逐漸發展壯大一個城市群體。目前我國城鎮化進程尚未結束,與新市民相關的城市配套,尤其是金融服務是亟待改善的一個重要方面。通知對新市民作了明確劃分,即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我國目前約有三億人被劃分為新市民。新市民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個群體,也是我國城市建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力量,他們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服務、科技創新等領域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不僅是我國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推動經濟新發展格局形成、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必然要求。
從統計細分來看,新市民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在城鎮常住,身份多樣,分布在大中專院校、小微企業、工廠、服務等不同領域。而隨著中國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新一代新市民主要集中在80、90后一代,他們有著更高的知識文化水平,分布的行業也更加廣泛。而從新市民進入城市之后到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各方面來看,這一群體的金融需求非常大、也愈加多元化。但是,流動性較強的特征使得新市民群體往往不具備較穩定的收入來源和較強的個人信用水平,在獲取金融服務的過程中難度更大。因此,新市民金融服務供需缺口的矛盾愈發突出。
在傳統金融業務模式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新市民群體中的金融支持一直未得以深入,原因在于風險防控機制尚未健全,業務模式較為單一。從問題出發,關鍵在于如何在合理把控金融風險的同時,為新市民提供更加精準的金融服務。數字技術在捕捉需求、風險防控、場景化服務等多個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將成為破局的關鍵。
數字化平臺可以通過直接與間接兩種方式提高新市民獲得金融服務的質量與效率。一方面,數字化平臺可以充分利用數據技術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精準把握客戶畫像、完善征信體系建設、為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補充動態風險預警與處置機制,通過促進傳統金融模式數字化轉型間接參與到新市民金融服務中,在降低金融機構成本、提高服務效率的同時,能夠真實提升新市民服務獲得感。以美團為例:其在供需兩端承接著包括外賣騎手、餐飲商戶在內的數以億計的新市民群體,在金融機構與新市民群體以及新市民就業較為集中的小微企業之間充當著重要的連接器作用。美團可以充分利用場景流量、數據沉淀等優勢與金融機構的資金、風控等能力相結合,置入新市民金融服務中,增強金融機構在新市民金融服務中的風控、營銷觸達等能力,降低服務成本,提升服務效率。
另一方面,數字化平臺可以將數字化手段嵌入新市民金融需求實現的業務模式中,做好金融機構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的連接器,直接參與新市民金融服務。如光大銀行(601818)等多家金融機構近期就和美團共同發起了聚焦服務地方特色小吃產業的新市民小微生意支持計劃,以輸出地在外務工人員形成的產業集群為發力點,通過銀政聯動、銀企聯動,為地方特色小吃產業經營主體提供包括優惠利率貸款額度在內的一系列特色普惠金融服務,幫助這些小微經營主體紓困解難、恢復發展,更好的發揮新市民創業就業帶動作用。
未來,數字化平臺應該在挖掘客戶畫像,了解客戶需求的基礎上,更好地做好金融連接器的角色,在就業、創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持續發力,補足現有金融業務短板,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水平。結合通知的指示,以場景為核心,從“商戶”和“客戶”兩個視角,刻畫更為全面的用戶“信用畫像”。根據特定新市民家庭金融需求情況,推行新市民定制化、可服務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產品。與金融機構合作,加強在新市民集中度較高的區域和行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擴展信貸范圍,尤其是針對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等資金緊缺期較短的主體,重點布局,精準投放;根據個人信用和收入狀況,進行跨區域信息共享,推動取消對貸款對象的戶籍限制,增加貸款額度,提高新市民不穩定階段安全感;連接銀行,設置動態風險預警機制,促進住房、租賃信貸條件適當放寬,加強住房公積金數據跨地域共享,助力新市民“住有所居”;連接保險機構與有關企業,尤其是交通運輸、制造業、建筑業等行業,加強健康商業保險普及率;在養老規劃和子女教育投資方面,通過平臺作用,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滿足新市民穩健型投資特征,強化數字化平臺的普惠性。(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孫慶陽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