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宇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原司長
以下觀點整理自張紅宇在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45期)上的發言
本文字數:2880字
閱讀時間:7分鐘
一、俄烏沖突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兩大影響:信心沖擊和傳導影響
最近一段時期,俄烏沖突引發了全球的關注,特別是糧食安全問題隨之而來。我認為俄烏沖突對我國糧食安全最大的影響,一是對信心的影響,二是傳導影響。
國際關于糧食安全的標準有三條線,其一是自給率,其二是人均占有水平,其三是糧食儲備水平。自給率是指谷物自給水平,要達到95%以上。從谷物尤其是聚焦到小麥和水稻,我們的自給率一直在98%左右,即便包括玉米在內的谷物自給率去年也達到了95%。人均占有水平要達到400公斤以上。去年中國糧食6.83億噸,中國14.12億人,人均占有糧食484公斤,人均占有肉類63公斤,人均占有水產品46公斤,分別超過世界人均138公斤,20公斤和23公斤。所以,我認為第二條安全線,我們的成績亮麗。糧食儲備要達到本年度消費的18%以上,這條更不用說了,我們糧食儲備遠遠超本年度消費的18%。從這三個指標來講,中國沒問題,我們在這方面扮演了全球的優秀生角色。
但是,俄烏沖突帶給我們的信心或者心理壓力還是非常明顯的。換句話說,在糧食全球有危機的情況下,包括最近一段時間疫情引發的散點多發態勢,從中國老百姓(603883)的反應看,冰箱里儲藏什么、保生存、保基本食物恐怕是最重要的。在經濟學當中有一個土豆效應,如果基本食物一旦短缺,或者輿論導向如果不能正確引導的話,土豆這種基本需求食物價格會隨之急劇上漲,且幅度遠大于所謂高端食品價格的上漲幅度。傳導影響是指糧食可能在一個階段短缺5%、10%,但是它的價格絕不是5%、10%的變化,可能是一種幾何基數的變化,從而,放大危機效應。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這樣的糧食生產大國,同時也是糧食消費大國,我們怎樣在滿足基本食物所需的前提下,特別在滿足口糧所需的情況下,使我們的食物、食譜更加廣泛,這就需要在認識上要保持定力。換句話說,怎樣通過有效的市場供給來換取信心,包括安全的清醒認識,怎樣把一些不太好的事,變得更有把握一些,要有大食物觀、大市場觀、大資源觀,需要我們以國內穩定性供給來應對不穩定的全球環境。
我們曾經一度講,中國糧食供需平衡,豐年有余,這是上世紀90年代做出的判斷,現在這個判斷已經完全不存在了。現在叫做糧食供需緊平衡。在緊平衡的狀態下,我們的糧食安全觀,我以為重中之重還是數量安全。換句話說,有數量才有結構調整的余地,有數量才有質量提升的余地。所以,在常態化和非常態化的情況下,對糧食安全的掌控也要做到隨之而動。在這個前提下,把資源、把相對的要素用在確保數量安全上,才能使食譜更加廣泛、資源更加充分利用。
所以,我認為俄烏沖突對我們的生產影響不大,但對我們的供給有影響,而這種供給更重要的體現在一種心理壓力和傳導壓力上。因為我們的生產這兩年非常平穩,甚至可以說是健康可持續的。去年我國糧食增長了2%,增加了267億斤;肉類一年增加了1000萬噸以上,由上年的7749萬噸提高到去年的8887萬噸,人均肉類一年時間由55公斤變為63公斤,說明我們的生產是健康可持續的。但是,我們的生產并不能完全滿足供給,不能完全滿足需求,而這種需求就是口糧以外的需求,基本的豬肉之外的需求。中國糧食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17%,整個肉類對外依存度達到9%,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二、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需要補資源、科技和經營主體行為三大短板
我們的短板和弱項也是非常明顯的,資源短板、科技短板、經營主體行為短板。
第一,資源短板。資源相對需求,尤其完全滿足多元化、多樣化的需求和高端優質化的需求是不足的。現在全部食物已經超過三分之一依賴進口,因此,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糧棉油糖肉果菜這個位序一點都不能變,保生產;一定要山水田林湖草沙,宜牧則牧,宜林則林,但是,宜耕一定要耕,保證資源充分利用。
第二,科技短板。我們的科技短板恰好體現在進口占比比較大的農產品(000061),一個是大豆,一個是玉米。這兩個短板短在單產水平太低。黑龍江既是大豆主產省,也是玉米主產省,全國的大豆單產平均水平260斤左右,也就是130-140公斤左右。而美國的大豆單產平均是240公斤,我們相差100公斤。我國的玉米單產420公斤,美國的玉米770公斤,相當于美國單產水平的55-60%。所以,科技短板應該著重解決大豆產品和玉米產品的單產提升。一定要在生物技術上下大力氣,做大文章,在這個問題上絕對不能被輿論左右,一定要瞄準主攻方向。不能急于求成,但是也絕對不能放緩我們的步伐。
第三,經營主體行為短板。糧食生產效益不高,因此要刺激種糧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土地三權分置,經營權有序流轉,種十、二十畝地的糧食不掙錢,種一百畝、兩百畝絕對掙錢。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之下,種植結構的調整要兩極分化,一級是資源型農產品要規模化,非資源型農產品的產出,比如園藝性產品要集約化。資源性農業要減少勞動力,減少勞動力到集約化農業、到設施農業中去。從這個角度來講,要讓種糧有積極性,要實行規模經營。除了土地的規模之外更重要的是服務的規模化。服務的規模化,托管半托管,在實踐中反復證明,可以使生產成本降低,畝均效益提升,將來中國在戶籍農戶家家擁有承包地的情況下,在三權分置的制度安排背景下,形成家庭傳承者兼業+外來者專業的農業經營格局是一個大趨勢。換句話說,張三是農村的,李四是農村的,他的兒子如果還在農村,他可能傳承他父親承包的地,但他不一定種地,他去外面打工去了,所以叫做家庭傳承者可能是兼業的,但是作業環節是拿給專業化的,外來的植保隊、機耕隊、運輸合作社等各種各樣的服務組織來完成這個事。所以,我認為克服經營主體短板要規模化,糧食生產要規模化,非糧食生產要集約化。同時,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價格要穩住,而且還要逐年提升,尤其小麥和水稻。與此同時,要給種糧的農民真正相關的政策支持。
因此,克服資源短板,重中之重是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講到基礎設施建設,專門講到農田基礎設施,專門講到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花一千元和五千元帶來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這方面政府要舍得花錢,克服資源短板。二是瞄準大豆和玉米,克服科技短板。三是通過服務規模經營和土地規模經營,刺激種糧農民或者從事農業生產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三、通過廣泛國際合作實現“以我為主”的糧食安全觀
在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怎樣保我們的供給鏈的安全,這個命題太重大了。尤其是俄烏沖突之后這兩個月的變化,超過所有人的想象,將來全球一體化很可能會分化。一體化的路還要堅持,當然需要我們更加開放,更加深化改革,但是是不是能夠以我們穩定性的供給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性局面,這是我們必須要牢牢把握的方針和定力。怎樣以穩定性供給,怎樣以穩定性的供給鏈,保我們的安全,我認為要高度關注南南合作問題,中非合作問題,幫助非洲國家種糧食,幫助欠發達國家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幫助解決他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在很大層面上實際上解決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糧食充分供給問題,在這個方面有大文章可做。因此,中國要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緩解國際市場的更大的壓力,實現“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科技支撐,適當進口”的糧食安全觀,把產業安全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CMF。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