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的壓力或在二季報。
各大A股上市車企已紛紛公布了今年一季度財報。
今年以來,車企經受疫情暴發、原材料大幅漲價等各種考驗。按A股總市值排序,第一財經記者統計了前6大車企的主要財務指標,發現除上汽集團(600104)外,其他車企營業收入均實現同比增長;凈利潤同比增長和下降的則各有3家。而在代表企業直接生產獲利能力的毛利率上,6家車企中有4家實現了同比增長。其中,長安汽車(000625)毛利率增幅最大,同比增長了4.1個百分點。
第一財經制圖
疫情影響多家車企財報
今年一季度,多地疫情暴發,這影響到了部分車企的生產與銷售。
上汽集團是6家車企中唯一一家多項主要財務指標全線同比負增長的車企。一季度,上汽集團營業收入為1824.71億元,同比下滑3.5%;同時,上汽集團雖然仍然是最賺錢的車企,但凈利潤同比下滑了19.44%至55.16億元。
另外,上汽集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也發生了較大變動。財報顯示,一季度,上汽集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91.43億元,同比下降555.3%。
對此,上汽集團在財報中解釋,這一方面是由于子公司上海汽車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擴大貸款規模,另一方面則由于一季度受疫情影響,銷售收入減少所致。
除上汽集團外,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車企還有長城汽車(601633)和長安汽車,這兩家車企營業收入雖然都實現了同比增長,但增幅較小。
長城汽車和長安汽車均受到2月份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下稱“博世蘇州”)突發疫情的影響。長城汽車公開曾公開指出,2月份銷量大降20.5%至7萬輛,原因之一就是博世蘇州生產的車身電子穩定系統(ESP)供應不足。而博世的ESP是長城汽車主力車型的獨家供應商。同月,長安汽車銷量也同比下降了15.1%至13.8萬輛,其中合肥長安同比大降46.6%至2.67萬輛,原因也包含博世蘇州涉芯類零部件供應持續緊缺。
今年一季度,長城汽車共銷售汽車28.59萬輛,同比下滑14.16%。長城汽車表示:“受國內多地疫情影響,長城汽車多家零部件供應商受到波及,導致工廠產能受限。”
新能源車毛利率承壓
雖然長城汽車和長安汽車的汽車供應鏈均受到疫情影響,但毛利率同比仍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分別增長了2.05個百分點和4.1個百分點。
記者了解到,這兩家車企均采取了相似的措施,即疫情下把有限資源向高價值產品傾斜,以此提高毛利率。
長安汽車一季度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同比大增,除了賣阿維塔股權創造的21.3億元凈利潤外,長安汽車總會計師張德勇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主要原因還有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將資源聚焦于高價值車型,產品毛利率穩步提升,自主產品盈利能力穩步增強等。
而長城汽車一季度整體銷量雖然有所下滑,但在單車價格方面卻實現了進一步提升。得益于產品結構在2022年一季度的持續優化,長城汽車一季度單車均價提升至11.9萬元,同比增長29.12%。
在毛利率普遍同比增長的同時,比亞迪(002594)毛利率卻出現了同比下滑。一季度比亞迪毛利率為12.4%,同比減少0.19個百分點。
事實上,比亞迪毛利率去年便出現了大幅下滑跡象,從2020年的19.38%下滑至2021年的13.02%,大跌6.36個百分點。小康股份(601127)毛利率則是從2018年的23.86%降至2021年的3.77%,今年一季度凈虧損擴大至8.39億元;北汽藍谷(600733)同樣連年虧損,今年一季度凈虧損9.57億元。
這與新能源汽車原材料價格大漲有直接關系。作為動力電池原材料的碳酸鋰去年價格大漲超7倍,今年一季度又大漲了超8成。受此影響,今年一季度,A股上市動力電池企業普遍凈利下滑了20%~30%,其中,寧德時代(300750)凈利潤同比下降23.6%至14.93億元,遠低于市場預期。
動力電池企業在成本承壓后,便開始往車企傳導壓力。今年一季度,不少車企也開始向消費者端傳導成本壓力,今年以來,比亞迪已經漲價兩次,第一次是在2月1日,上調幅度為1000~7000元不等;第二次是在3月16日,上調幅度為3000~6000元不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