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轉型工作勢在必行,零碳產業園被視為是落實雙碳轉型重要的抓手之一。
2020年9月,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總體目標提出;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2022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為雙碳轉型提供更清晰指引。
畢馬威中國環境、社會和治理(ESG)主管合伙人林偉認為,產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空間承載,是企業集聚發展的核心單元,是國家和地區推行雙碳戰略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
現實情況是,產業園區內主導行業類型不同,面臨的轉型具體難度、時間周期、實施成本都不相同。總體來說,在目前雙碳轉型實施初期,共同的挑戰主要是行業相關標準指引少、轉型路徑不明確、碳足跡的計算方法學不統一、碳認證未與國際接軌、相關專業人才稀少等問題。
5月11日,畢馬威氣候及可持續發展咨詢服務總監廖亮書面回應了零碳產業園的相關問題。
畢馬威的氣候及可持續發展咨詢服務團隊曾參與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和標準的制定,合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行業矩陣》(SDG)、參與溫室氣體議定書企業標準(GHGProto-col)的制定,也是眾多ESG及可持續發展頂層設計組織的成員,比如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科學制定碳目標(SBTi)咨詢小組、氣候相關的財務披露自愿準則(TCFD)、可持續性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等。
以下為部分書面回應選取:
經濟觀察報:國內的零碳產業園概念甫出就參與者眾,但現在的問題是標準的缺失,該如何推動統一標準的出臺去定義零碳產業園?
廖亮: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此前曾撰文指出,基于各種估算,未來三十年內,中國實現碳中和所需的綠色低碳投資規模應該在百萬億元以上,也可能達到數百萬億元,為“綠色經濟”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然而,“綠色經濟”的“綠色”績效如何衡量,產業園區在雙碳轉型中如何建立統一、科學并和國際準則接軌的評價認證標準,成為目前亟需要解決的問題。
工業園區或者企業經營應盡早考慮統一標準的碳認證,以帶來以下收益:降低風險碳認證將幫助園區和企業遵守相關法規要求,提高排放數據的公開性與透明度,包括減量目標達成的程度,以減少風險,增加利益相關方(如政府、股東、投資者、客戶等)的信心;奠定碳規劃基礎碳認證將作為評估減量目標與重新設定減量目標的基礎,協助公司降低能耗和碳稅,節約成本;對接碳金融獲得統一、客觀、透明的碳認證,這是進行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的必要過程,未來可對接碳金融,獲得經濟收益,加速雙碳轉型;接軌國際標準滿足ISO14064/14067、PAS2060/2050、GHGProtocol、IPCC等國際標準、規范,可順應國際形勢與環保要求,滿足歐美客戶的要求;提升園區形象,順應國際可持續發展。
經濟觀察報:有觀點認為,工業產業園區是不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零碳的,你對此有何看法?
廖亮:2022年以來,各地產業園區的碳規劃和認證需求日益增多。據公開資料統計,全國已有內蒙古、福建、江蘇、浙江、重慶、上海、云南、寧夏、青海、貴州等超過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劃出臺了有關零碳產業園區的政策文件。
產業園區實現“零碳”,一般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常以年為單位),產業園區內工業經營生產,以及配套的能源、交通、建筑、生活等方面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現階段一般計算范圍一和范圍二)排放總量,通過綜合利用節能、減排、固碳、碳交易等多種手段基本實現碳排放與吸收平衡,即零碳排放。
園區雙碳轉型的過程中頂層設計是“切入點”、綠色技術是“著力點”、數字化管理是“助推點”,因此做好具體實踐的前提無疑是清晰明確的總體規劃和行動框架。
我們建議,產業園區實施雙碳轉型發展應重視相關政策、規劃和標準的制定,一個清晰的雙碳專項規劃是園區高效、有序、合理開展低碳建設、實現雙碳轉型的前提條件,做好“頂層設計”和“上層建筑”有利于加快園區經濟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提高核心競爭能力,促進園區綠色、可持續發展。
經濟觀察報:從技術角度產業園的主要脫碳路徑中(節能降耗、綠電直供、購買環境權益抵消),從現有的零碳產業園案例來看,我們主要處于哪一階段?其中哪個環節的難度最大?
廖亮:首先是能源,以產業園區為抓手進行雙碳轉型行動,最首要的機遇來自能源系統的整合建設和高效運營。產業園區中工業生產需要的電力、熱力及辦公、生活需要的采暖、空調需求,將通過能源站的形式統一生產和運營。我們對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數據整理分析發現,工業企業自身發電和供熱產生的碳排占工業環節總排放的17%。這部分能源的生產和運營通過能源站進行集中化管理,通過規模化提升能效,并使用可再生能源、熱電聯產、抽水蓄能等綜合方式脫碳,將顯著降低園區能源系統的碳排總量。
同時,在規劃和管理方面,產業園區通過研究雙碳專項行動規劃,制定雙碳績效管理標準,統籌園區內企業進行培訓、交流和轉型實踐。比如促進行業上下游間將碳定價納入企業經營管理系統,通過財務模型的設置促使企業自身主動的在采購、生產、運營管理等各環節都建立績效管理工具,并促進企業間脫碳工藝技術的交流,上下游采購中減碳產品的優勝劣汰,通過市場機制讓雙碳轉型成功的企業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能力,進而帶動在雙碳轉型中更多企業參與和更積極的投入。
碳金融方面,工業企業進行脫碳轉型需要融資,而脫碳的成果在碳交易市場中也將轉化為碳資產,吸引進一步投資。產業園區將對接國家和省級碳交易平臺,培訓指引相關企業充分使用碳金融的工具,加速脫碳轉型的過程,并全程為園區內企業提供落地性的碳資產核證、登記、交易、質押貸款、基金、資管、保理等支撐服務。
主要挑戰是產業園區內主導行業類型不同,面臨的轉型具體難度、時間周期、實施成本都不相同。總體來說,在目前雙碳轉型實施初期,共同的挑戰主要是行業相關標準指引少、轉型路徑不明確、碳足跡的計算方法學不統一、碳認證未與國際接軌、相關專業人才稀少等問題。
經濟觀察報;碳金融服務如何落地產業園區,有關其模式你有何建議?
廖亮:畢馬威在全球最早啟動氣候及可持續發展專業咨詢服務,已有40多年歷史,參與過眾多政府組織及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及政策研究。我們建議產業園區盡早制定碳目標和碳金融的協同機制,聚勢謀遠,布局以下四個方面的戰略舉措:
首先是,研究制定碳金融產業鏈招商政策。園區管委會下設碳交易管理中心,聚集碳金融產業鏈,構建碳金融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議研究制定碳金融產業鏈產業規劃,研究主體包括碳質押貸款、碳債券、碳基金、碳資管、碳保理等金融主體,綠色認證、環境咨詢、資產評估、碳排放核算、數據服務等綠色中介服務機構,還包括氣候投融資、低碳技術方案、法律服務、雙碳轉型咨詢等市場參與方。
其次是,謀劃碳金融支持產業轉型發展的路線圖。建設碳金融評價體系,發展企業雙碳轉型融資對接服務平臺,上線綠色金融服務板塊,實現集綠色信貸、綠色投資、綠色認證于一體的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功能。未來,推動碳金融產品創新與氣候投融資機構等進駐碳金融服務平臺,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風險防控機制的基礎上促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推廣碳普惠的生活方式,形成產業園區“碳中和”名片。
再次是,建設數字化碳資產管理服務平臺。企業的碳資產隨著技術的投入不斷變化,建立數字化的碳資產管理服務平臺,動態的核查盤點企業的碳資產數據,并快速的對企業脫碳路徑進行跟蹤分析,報告實施成效并診斷提供減碳重點環節。開發碳資產管理AI工具,對企業碳資產進行資管策略建議,并通過園區碳金融一站式服務平臺對接服務。
最后是,走訪重點企業并開展專題培訓。畢馬威鏈接國際國內領先機構結成雙碳轉型賦能聯盟,對產業轉型需要外腦和戰略咨詢的企業進行摸排輔導,介紹碳金融體系建設進展、方向和主要工具支持,解讀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碳核查的規則和參與辦法、碳資產管理實踐等,充分發揮碳金融服務平臺的賦能作用,促進支持產業轉型升級。
經濟觀察報;有關碳關稅的問題,你認為國內的企業該如何應對,零碳產業園區有可能會是抵御碳關稅帶來的風險的有效途徑之一嗎?該如何去做?
廖亮:歐盟理事會2022年3月就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相關規則達成協議,在過渡期后,2026年歐盟將正式開征“碳關稅”。
截至2022年4月,提出開征“碳關稅”的國家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而中國對歐美國家出口的商品不僅量大,且集中于高能耗產品。碳風險,將是未來企業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目前,跨國公司已率先行動,通過各種方式降低自己的碳排放。例如,沃爾瑪公司已經要求與其合作的10萬家供應商必須完成商品碳足跡驗證,并貼上碳標簽。這一舉動將影響全球超過500萬家工廠,其中大部分在中國。
這意味著,中國大量相關企業必須進行碳足跡驗證,承擔減排責任,否則將無緣跨國公司訂單。工業園區或者企業經營應盡早考慮統一標準的碳認證,以規避前述問題并獲得相應的收益。
經濟觀察報:零碳產業園能夠成功的要素是什么(技術、宏觀政策、地方政府、產業類型)?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是什么?
廖亮:園區雙碳轉型的過程中頂層設計是“切入點”、綠色技術是“著力點”、數字化管理是“助推點”,因此做好具體實踐的前提無疑是清晰明確的總體規劃和行動框架。
我們建議,產業園區實施雙碳轉型發展應重視相關政策、規劃和標準的制定,一個清晰的雙碳專項規劃是園區高效、有序、合理開展低碳建設、實現雙碳轉型的前提條件,做好“頂層設計”和“上層建筑”有利于加快園區經濟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提高核心競爭能力,促進園區綠色、可持續發展。
結合園區自身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從短期、中期、長期的時間跨度上制定雙碳轉型目標及路線圖,在能源、生產、交通、建筑、生活等方面逐步細化各項準則,并發布總體規劃、白皮書等相關指導性文件。
然后,對入園企業進行嚴格地考核與把控,對其可能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從而起到預防、緩解和降低的作用。對成員企業制定資源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環境影響考核等方面的相關標準和監督機制,引導和鼓勵成員企業積極遵守、節能減排。
同時,也注意加強綠色宣傳和營銷,提高成員企業的低碳發展意識。企業往往更加注重經濟效益的提升,而忽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缺乏低碳發展的意識。因此園區的低碳建設要引導企業明確節能減排的責任,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率,加強技術創新和管理水平,促進園區企業建立符合自身情況的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