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畢業季,正是人才簽約跨區域流動的高峰期。日前,智聯招聘攜手“澤平宏觀”課題組發布《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解碼中國城市人才流動趨勢。
報告數據顯示,隨著2021年疫情趨緩,流動人才特征逐漸恢復至疫情前水平,2021年跨城求職者同比增加7.4%,其中,高學歷、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流動人才主要分布在IT互聯網、房地產、制造業;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且高能級城市人才跨區流動性減弱。
研究發現,在今年智聯招聘的求職人才中,約4成為跨城求職者,比2020年增加7.4%,2021年流動人才特征逐漸恢復至2019年水平。可見,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人才的流動性有所上升打破空間界限、到異地追求心儀工作,成為越來越多求職者的選擇。
此外,《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還對城市與人才流動的關系進行了解析。從城市群角度看,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且流動性下降,“留才”能力進一步增強;而從分城市角度看,一線城市仍然是人才流動首選,依托產業發展與人才引進政策,經濟發達城市人才吸引力表現突出。
近年來,長三角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開展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成立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共建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加大了對周邊區域人才的“虹吸”效應。而珠三角積極推動現代服務業、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端裝備制造業,2021年珠三角城市群GDP首次跨越10億元大關,對人才的吸引力進一步加大;诋a業發展基礎,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1年長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續集聚。此外,京津冀人才凈流出趨勢放緩,成渝基本平衡,長江中游人才持續凈流出。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顯示,在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蘇州、南京、武漢、長沙位居前十。在一線城市中,北京因得天獨厚的優勢,連續第二年蟬聯人才吸引力城市TOP 1,上海、深圳、廣州位居其后。2021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一線城市的占比為20.7%、30.0%,均高于流動人才流向一線城市占比,應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尤其是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線城市集聚。
圖表:2021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
與此同時,依托于各地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因地制宜推出各項人才引進政策,也有不少城市表現亮眼。
報告發現,一線城市:北上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升、深廣上升趨勢休止。北京因嚴控人口、疏解產業,人才凈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1年繼續創新高,主因收入水平最高且2021年人才引進政策放寬;上海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重回榜首且創近五年新高,主因上海新經濟促進政策初見成效且落戶政策放寬;2021年上海代替天津,成為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標城市,人才從北京凈流向上海;深圳近兩年人才集聚明顯,主因經濟發展速度快、創新發展水平高,但是由于人口承載力有限,近年也開始控制人口有序增長;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外流目標城市的第1位,人才從廣州凈流向深圳;廣州2017-2021年人才凈流入且持續穩定增長,主因廣州經濟發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
二線城市:蘇漢人才凈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趨勢、杭寧人才凈流入且占比穩定。杭州2017-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始終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穩居前列,主因杭州電商等產業發展迅速且平均薪酬超越廣州在重點城市中位列第四;成都2017-2021年人才凈流入呈現由負轉正的趨勢,主因成都經濟發展活躍、創新產業發達,并且“筑巢引鳳”吸引人才;蘇州2017-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趨勢,主要得益于蘇州經濟實力雄厚、2021年GDP增速位列重點城市之首,同時離上海最近、區位優勢明顯;南京2017-2021年人才凈流入始終為正且較穩定,主因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且南京“寧聚計劃”實施、落戶政策寬松;武漢2017-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呈現上升趨勢,主因“學子留漢”政策實施效果好,落戶門檻寬松;長沙2017-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較穩定,人才流入主因長沙生活成本低、文娛產業繁榮。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