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祝嫣然 繆琦
新冠疫情的反復給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造成了困擾和沖擊,國家發改委17日稱,高度關注疫情下部分外資企業物流運輸受阻等問題,正在采取措施予以幫助。
針對媒體關于有企業正在考慮將現有或者計劃中的對華投資轉移到其他市場的提問,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17日在發布會上表示,正在研究修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這次修訂的基本原則就是推動利用外資“總量增加、結構優化”,目的就是要繼續鼓勵外商投資,特別是鼓勵外資投向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重點領域,以及中西部和東北等重點地區。
此前,在5月12日舉行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也對外資轉移問題作出回應。
束玨婷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都帶來了挑戰。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將繼續為世界經濟企穩復蘇提供強大動能。開放的中國大市場,也將為各國企業在華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將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服務體系,提高精準服務水平,為廣大外資企業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利用外資保持兩位數增長
近年來受疫情沖擊、地緣政治等影響,部分外資企業開始多元化布局,但對華投資步伐并沒有放慢。歐萊雅近日宣布,在華成立的首家投資公司落戶上海。跨國企業在疫情情況下依然選擇上海,選擇在華擴大投資。
“跨國公司積極擴大對華投資,這充分體現了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中國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的顯著成效,中國市場規模超大、產業配套齊全、基礎設施完善、人力資源豐富對外資的強大吸引力。”束玨婷表示,中國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外商投資環境會越來越好,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歡迎各國投資者來華投資興業,共享中國發展紅利。
今年以來,我國利用外資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1~4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744.7億美元,同比增長26.1%。在利用外資規模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利用外資的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從區域看,中、西部地區引資全面增長,增速分別達到43.7%和26.9%,有力促進了中西部地區深度融入國際循環并提升在國內循環中的地位,有效支持了區域協調發展。
從行業看,今年1至4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519.4億元,同比增長12.5%;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45.6%,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長36.7%,高技術服務業增長48.3%。從來源地看,韓國、美國、德國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76.3%、53.2%和80.4%(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
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今年前4個月,我國新增合同外資1億美元以上大項目185個,相當于平均每天有1.5個落地。德國大眾、韓國浦項、美國開市客、日本日立等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大項目到資情況良好,有力帶動了我國引資快速增長。
孟瑋在發布會上表示,總的來看,面對更趨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疫情沖擊影響,利用外資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這充分表明,我國完備的產業體系、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超大規模市場等優勢,對外資依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也反映出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良好預期和信心。
“部分外資企業物流運輸受阻、預期不穩的問題,我們高度關注。”孟瑋說,近期,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的《關于切實做好貨運物流保通保暢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內的有關部門和地方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外資企業克服疫情影響,實現復工復產,支持外資項目有序推進建設運營。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產業鏈供應鏈逐步恢復穩定,外資企業在參與構建中國新發展格局過程中將會取得良好效益。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指出,要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回應外資企業來華營商便利等訴求,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撰文分析稱,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的產業體系,為穩外資提供了強勁的引力。我國日益優化的營商環境,為穩外資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在堅持統籌平衡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我國還需在擴大外資市場準入等方面持續深化,采取有力措施切實降低企業成本,進一步提升外資制造業企業的投資信心和預期。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今年3月表示,將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近年來,我國已經持續放寬市場準入,連續五年縮減了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去年發布了《海南自由貿易港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還要發揮好一些開放平臺的招商引資作用,這些平臺有21個自貿試驗區,有海南自由貿易港、230個國家級經濟開放區、“1+4”服務業擴大開放示范試點地區等。
跨國企業在華投資計劃與信心不變
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郝紅梅表示,展望全年,穩外資的壓力依然較大,但一些利好的因素也在積聚。
郝紅梅表示,從國際看,今年各主要經濟體復蘇步伐有望加快,助力全球宏觀經濟基本面企穩回升,推動生產消費需求回暖,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預計將保持穩步增長。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有很多有利條件,經濟韌性強、潛力大,主要宏觀指標總體處于合理區間,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豐富的人力資源、便利的基礎設施、強大的國內市場和足夠的政策空間,對外資仍然有較大的吸引力。
雖受近期國內疫情影響,不少外資企業面臨物流運輸受阻、預期不穩等挑戰,但這些影響更多被視為短期的,大量跨國企業在中國的中長期投資計劃與信心并沒改變。
全球多元化專業服務與投資管理公司高力國際5月發布的2022年市場信心調研結果顯示,近期疫情對受訪者市場信心的影響是短期和階段性的。總體來看,受訪者對于未來三年中國的總體經濟和市場走勢更為樂觀,71%的受訪者對宏觀市場的信心并沒有受到負面影響。
同時,接近80%的受訪者認為此次疫情不會影響其在中國的投資,其中16%的受訪者考慮在疫情后加大投資,而這一數據在2020年高力國際同樣情況下進行的疫情影響調研中僅為8%,顯示出整個市場對于中國經濟在復工復產后的正向預期。
5月12日,全球化數字工業高科技企業霍尼韋爾首次舉辦了“綠色會客廳”線上活動。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在線上表示,霍尼韋爾看好中國的能源轉型和低碳發展,目前所有業務均已經落戶中國,而上海是霍尼韋爾亞太區的總部。
余鋒提出,霍尼韋爾在中國市場有很多創新投入,也有很多在中國本土研發的技術和產品。這些技術和產品不僅服務了中國客戶,而且也在越來越多地把在中國研發的技術和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提供給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客戶。
作為健康、營養和生物科學領域的跨國公司,帝斯曼中國的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均設在上海。帝斯曼集團中國總裁周濤告訴第一財經,公司對中國的承諾保持不變。對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和在華前景也持樂觀態度。帝斯曼的一季度財報顯示,集團第一季度銷售額增長18%,其中,健康、營養和生物科學的銷售額增長16%。
澳汰爾工程軟件(上海)有限公司(Altair)大中華區總經理劉源對第一財經表示,Altair在上海和中國的投資計劃目前都沒有改變。眼下正在加緊籌備5月底舉辦線上的軟件2022新版本發布會,眾多開放的崗位也仍在招聘中。
在復工復產的過程中,外企也面臨產業鏈上下游都亟待打通、物流限制逐步放開等方面的挑戰。
最新的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數據顯示,全國貨運物流正在持續恢復中。根據國務院物流保通保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監測匯總數據,5月16日,國家鐵路運輸貨物1092.8萬噸,環比增長0.90%;全國高速公路貨車通行703.49萬輛,環比上升16.35%;全國重點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665.2萬噸,環比增長9.6%,完成集裝箱吞吐量81.3萬標箱,環比增長6.1%;民航保障貨運航班629班,環比下降9%;郵政快遞攬收約為3.14億件,環比上升9.0%,投遞約為3.29億件,環比上升1.2%。截至5月16日24時,全國高速公路無臨時關閉關停的收費站和服務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