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首款國產新冠口服藥似乎呼之欲出。研發第一梯隊中,君實生物VV116頭對頭試驗有望不久后揭盲,公司表示將“爭取盡早在國內提交上市申請”;開拓藥業稱,普克魯胺相關工作“正在全力推進中”。第一梯隊的3家公司將陸續完成相關臨床試驗,首個或首批國產新冠口服藥花落誰家,取決于臨床數據。
與此同時,新冠藥的后來者還在增加,而在應急審評審批等政策的加持下,臨床審批速度顯著提升。
在5月13日至5月19日的新發布周期內,來自四環醫藥、荃信生物、眾生藥業(002317)、齊魯制藥等的6個創新藥項目首次獲批臨床,我們將其納入了“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同時,先聲藥業、智翔醫藥等的創新藥項目研發進展向前推進。受這些因素推動,新發布周期內,“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上漲了0.48%,最新報2655.99點。
國產新冠口服藥新進展
5月18日,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雜志發表了一篇VV116應對Omicron感染的臨床研究成果。這是國產新冠治療小分子藥物對Omicron感染者臨床研究結果的首個同行評議報道。
這項試驗共納入了136例非重癥新冠住院患者,其中60名患者接受VV116治療,76名患者在標準治療基礎上不接受VV116治療。研究數據提示,在使用VV116的奧密克戎感染者中,從開始用藥到核酸轉陰的平均天數為3.52天;在首次核酸檢測陽性5日內使用VV116的患者中,其核酸從首次檢測陽性到轉陰的平均時間為8.56天,小于對照組的11.13天。
業內人士認為,這項研究的對照組用藥可能是Paxlovid或中藥,開展時點早于VV116和Paxlovid頭對頭試驗,從一定意義上講,此項臨床類似于“預實驗”,為后期大樣本臨床提供了指導意見。實際上,VV116頭對頭Paxlovid的臨床試驗方案已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有所精進,首日劑量由300mg BID擴增至600mg BID。
作為國產研發進展最快的新冠口服藥之一,VV116備受期待。據報道,VV116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售價為185美元,約合人民幣1248元;在國內,VV116商品名為“民得維”。目前VV116“頭對頭”臨床試驗完成入組,機構預計,“經過28天臨床試驗獲取數據后,預計將于近期揭盲”。
除君實生物的VV116外,真實生物阿茲夫定、開拓藥業普克魯胺等的研發也走在前面。到底誰能拔得國產新冠口服藥頭籌,是目前外界最為關注的問題。
對于相關進展,5月19日,君實生物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正在盡全力加快推進VV116的開發工作,并保持和藥物監管機構的積極溝通,爭取盡早在國內提交上市申請。
同日,開拓藥業相關人士對我們表示,“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推進向中國、美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國家藥物監督機構申請緊急用藥EUA許可。相關工作正在全力推進中。”
真實生物人士則向我們表示,不方便披露相關信息。其實,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最早完成三期臨床試驗,有時間優勢,但至今未披露臨床數據。
既然已有3個國產新冠口服藥完成或即將完成相關臨床試驗,能否獲批將取決于臨床數據,而越早上市的,市場占有率就可能越大。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后來者沒有機會,據我們統計,在第一梯隊外,當前還有10余款處于研發階段的新冠口服藥,且后來者還在增加。
5月18日晚,亞盛醫藥宣布,核心品種奧雷巴替尼呈現治療新冠潛力。意味著國內新冠口服藥研發企業再添新軍。
亞盛醫藥表示,最新臨床前研究發現,奧雷巴替尼可高效抑制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奧密克戎誘導的人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中細胞因子風暴的產生,提示奧雷巴替尼具有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尤其是中重度患者的潛力。該研究成果當日在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旗下頂級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發表。
據悉,多數COVID-19患者僅出現輕中度癥狀,但15%-20%的患者仍會出現由大量細胞因子產生而引起的過度炎癥,即“細胞因子風暴”,并最終導致肺泡損傷及呼吸衰竭。因此,尋找到能夠抑制細胞因子釋放的潛在治療方法對于治療中重度COVID-19患者至關重要。
目前,JAK抑制劑巴瑞替尼已經獲得FDA正式批準用于治療新冠住院患者,并被WHO治療方案列入用于治療炎癥風暴。在本次研究中,相較Ponatinib和巴瑞替尼,奧雷巴替尼顯示了對于Omicron-NTD介導的細胞因子釋放更為強效的抑制作用,有望為中重度COVID-19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新冠口服藥研發領域的另一個現象是,臨床批準的速度顯著提升。
如先聲藥業的SIM0417最初于今年3月首次獲批臨床,4月初即啟動臨床,5月13日,Clinicaltrials.gov顯示,先聲藥業又啟動了SIM0417聯合利托那韋治療輕至中度COVID-19成人患者的II/III期臨床。數天后的5月16日,先聲藥業再次宣布,SIM0417獲國家藥監局批準臨床,擬用于曾暴露于新冠檢測陽性感染者的密接人群的暴露后預防治療。這是國內首個獲批暴露后預防臨床試驗的新冠候選藥。
再如眾生藥業的RAY1216。5月11日眾生藥業宣布,RAY1216片臨床試驗申請獲受理。到了5月15日,眾生藥業公告稱,RAY1216片已獲批臨床。從受理到批準開展臨床研究,僅用時數日,可謂飛速。
研發提速背后,是相關部門的應急審評審批等工作。據光明日報17日報道,國家藥監局在疫情期間全力開展應急審評審批工作,組織制定3個新冠病毒治療藥物研發技術指導原則,批準58個新冠病毒治療藥物臨床試驗申請,批準清肺排毒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注冊上市。
5月16日,科技部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研發應急項目2022年度申報指南通知。通知要求,項目聚焦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藥物研發的應急需求,具有成熟臨床前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基礎,產業化轉化成功率高,能快速進入或推進臨床研究。科技部將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要求,遴選項目擇優支持。
不過,隨著上海疫情趨于平穩,用于臨床試驗的病人將日漸減少,這給后來者的臨床試驗帶來時間和尋找受試者的挑戰,有可能仍須去國外做臨床試驗,那樣的話,成本將大幅增加。
6個創新藥項目首次獲批臨床
在新發布周期內,來自四環醫藥、荃信生物、眾生藥業、齊魯制藥等的6個創新藥項目首次獲批臨床,我們將其納入了“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
其中,啟瑞藥業的QR060127此次獲批成人慢性疼痛和炎癥性疼痛兩項臨床。據了解,全球尚無TRPC5拮抗劑上市,目前僅有2個TRPC5 拮抗劑處于臨床研究階段,進展最快的為Goldfinch Bio公司研發的GFB-887,處于臨床Ⅱ期。TRPC5拮抗劑臨床適應癥包括FSGS、抑郁癥、焦慮癥等,尚未見疼痛相關適應癥的開發。QR060127是國內首個申報臨床的TRPC5拮抗劑,炎癥性疼痛適應癥為全球首次申報,有望為疼痛相關疾病提供新的臨床治療選擇。
以明生物的IO-108注射液于5月13日獲臨床試驗默示許可,用于晚期或轉移性實體瘤。據介紹,IO-108是一款靶向髓系細胞免疫檢查點白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B2(LILRB2)的全新抑制性抗體,為中國首個獲得臨床批件的LILRB2抗體,也是以明生物在全球取得的第四個臨床批件。目前,IO-108正在美國展開I期臨床試驗入組晚期實體瘤患者。
此外,此次取得臨床批件的QLS31904是齊魯制藥自主研發的靶向DLL3/CD3的雙特異性抗體,目前國內僅有安進的同靶點藥物進入臨床;荃信生物的QX008N注射液為國內第三款獲批臨床的TSLP單抗,四環醫藥的XZB-0004膠囊是其引進的一款高活性和高選擇性的AXL靶向抑制劑。
臨床進展方面,近期,除先聲藥業啟動了SIM0417聯合利托那韋治療輕至中度COVID-19成人患者的II/III期臨床外,智翔醫藥的GR1802也步入了II期臨床階段,公司近日啟動了GR1802治療中重度哮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多中心臨床試驗。這些新成分的納入和研發進展的推進,是推動“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走高的主要原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