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翻譯引進了印度央行前行長比馬爾·珈蘭新著《印度經濟史》,討論了印度經濟改革的得與失。書的后半部補充了印度近年的經濟發展狀況,作者從內部專家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鑒的觀點。
1980年代是印度改革開放的第四個階段,作者稱作“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十年”。當時經濟衰退非常嚴重,國民收入下降了近5%,用電量處于歷史最低水平,物價卻上漲了21.4%。印度提出,在六五規劃期間重振經濟,堅持走自力更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印度采用加快對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全國各地建立平價商店網絡,以合理價格為老百姓(603883)提供基本商品,向1500萬印度農戶提供援助,推行農村就業方案、無土地人口農村就業保障和失業者自謀職業計劃,每年為3-4億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印度還降低了個人所得稅和基本消費品的消費稅,國際收支狀況明顯改善。1987年印度旱災,政府開倉放糧,并允許相關貿易機構靈活辦理糧食進出口業務。印度在這期間還大幅縮減了企業稅負,使得企業所得稅降到了25%以下,對落后地區的出口和旅游利潤免稅。印度在這十年間實現了連續七年工業生產綜合指數8.5%的平均增長率。
1990年代初,由于印度政府的宏觀經濟決策失誤,加上國際上的海灣戰爭和蘇聯解體事件,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印度的長期投資環境。盡管1991年印度貨幣供應增加了近20%,許多行業仍面臨需求問題。大量工業企業選擇將資金主要投放在節能、出口等不依賴國內需求的領域,政府取消了不少阻礙生產和投資的政策,許多公司在海外市場站穩了腳跟。為了穩定宏觀經濟,政府減少了貸款,進一步強調創造有利的投資環境,以保持經濟增長。盡管也需要保護國內設備行業,但政府仍然開始不斷降低進口生產設備的關稅,同時還放寬了基礎設施和電力部門的私人投資。
20世紀90年代,所有發展中國家都轉向了更加市場化的發展戰略。伴隨發展范式的改變,印度認識到建設一個運行良好的金融體系是實現市場自由化的基本保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以發展實體經濟為主,以此引領并推動金融體系的發展成為共識。金融體系成為經濟增長的必要前提。作者指出,印度應繼續加強金融體系的透明度、信息披露和問責制。印度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水平仍然過高,可以通過放寬公眾持股比例的上限,讓銀行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1990年代的改革開放,提升了印度企業的競爭力。作者認為必須打造一個有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和效率的政策環境。為此,他提出印度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是減少不確定性,降低投資者的風險;對基礎設施投資需要給予優先扶持,積極引入私人投資;最后是建設民生保障設施,改善民生水平。
進入21世紀,印度的外匯儲備已經大幅增加,政府不斷提高金融體系和政府的透明度,以使投資者更加安心。同時,印度在2005年還出臺了《知情權法案》。但是,印度仍需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其司法過程的復雜流程,提高效率。
但是,印度在提供最低社會保障方面的實際行動仍不充足,體現出印度官僚體制的頑疾。作者認為印度政府機關的職能一直在退化。作者指出,印度應通過公務員考試,公平選拔政府官員,向各邦下放專屬的經濟權力,并加強對政府機構進行問責,加強對公務人員工作表現和職業道德的監督問責等。
印度具有人口優勢,但是人口素質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印度貧困人口基數大,需要大幅增加社會公共服務經費,近年來這項支出一直保持在GDP的6%左右。作者建議對窮困家庭發放代金券,鼓勵非政府組織參與,提高公共服務的普及程度和質量。國際實踐表明,非政府組織對社會服務的積極性較高,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并要求這些組織定期進行財務和業績審計,并對外公布。印度新政府2019年開始執政,宣布改善經商便利度,作者建議印度政府繼續加大宏觀經濟管理和國家治理改革,進一步推出簡政放權舉措,以激發市場活力。
(作者:鄭磊 編輯:杜尚別)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