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23日電 (林琬斯)新冠未平,猴痘又來。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猴痘病毒沖上了熱搜,微博上猴痘患者手部與身體上密密麻麻地出痘,引起網友的強烈不適。
同時,猴痘病毒成為世界衛生組織關注的焦點。世界衛生組織21日發布猴痘疫情暴發預警稱,鑒于目前已在多個未流行猴痘病毒的國家發現病例,未來有可能在這些國家及其他國家發現更多病例,猴痘病毒將進一步傳播。猴痘病毒對人體有多大威脅?是否會出現像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可能性?民眾需要立即接種疫苗嗎?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專家金冬雁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雖然未來可能出現更多猴痘病例,但像新冠肺炎疫情一樣暴發的可能性非常低,幾乎不存在。
他分析稱,從傳染源的角度看,目前中國并沒有動物傳染源,更不會從動物傳染到人類。
有聲音指出,人們對天花病毒免疫力減弱,導致猴痘病毒出現有限度的傳播。對此,金冬雁表示有這種可能。他表示,人在接種天花疫苗后終身免疫,所以一部分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對猴痘病毒還有免疫力。未接種天花疫苗的人群中,雖然猴痘病毒有一定程度的人傳人現象,但目前世界范圍內報告的猴痘病例有限,也沒有證據表明猴痘病毒能夠非常有效地人傳人,或者在人群中有持續性的傳染,沒有任何跡象說明猴痘病毒會引起世界大流行。
世衛組織網站資料顯示,直接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皮膚或黏膜損傷部位等,可能導致猴痘病毒從動物傳播給人類。食用烹飪不當的感染動物也是“動物傳人”的風險因素。
上述網站還指出,一般來說,猴痘病毒在人際間傳播并不常見。人際傳播途徑包括密切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膚損傷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通常需要更長時間面對面才能發生呼吸道飛沫傳播。此外,猴痘病毒可能經由胎盤或生產期間的密切接觸發生母嬰傳播。
金冬雁認為,目前人們把猴痘病毒的危險性放大了,對猴痘病毒不需要太緊張。“天花病毒經過千百年已經在人類體內充分適應,而猴痘病毒現在還處于向人體‘敲門’階段。猴痘病毒的傳染性相比天花病毒弱,致病性也較弱。”
對于猴痘病毒感染癥狀,世衛組織介紹,與天花相似,但臨床嚴重程度較輕。潛伏期通常為6至13天,可能長達21天。發病初期癥狀包括發熱、頭痛、淋巴結腫大、肌肉酸痛、重度疲乏等,其中淋巴結腫大有助于將猴痘和天花區別開。發熱幾天后發展為面部和身體其他部位大面積皮疹,并可能導致繼發性感染、支氣管肺炎、敗血癥等。
世衛組織指出,猴痘通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多數患者會在幾周內康復。重癥常見于兒童或免疫缺陷者,還與感染者基礎健康狀況、暴露于病毒的程度及并發癥嚴重程度等有關。猴痘疫情病死率差異較大,近年來約為3%至6%。
基于上述癥狀,金冬雁表示,猴痘病毒的臨床特征非常明顯,不存在無癥狀感染者,直接從臨床特征便可進行診斷,病例較容易發現。同時,猴痘病毒在人體出現明顯癥狀之前是沒有傳染性的,所以病例在出現癥狀后只需一段時間的自我隔離便可自愈,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也可以很好地控制,不可能出現大規模傳播。
他指出,猴痘病毒的特異性核酸診斷主要通過PCR進行,不需要進行人群篩查,關于猴痘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目前并無市場需求,主要是炒作。
目前比利時已成為全球首個針對猴痘陽性患者啟動強制隔離的國家,凡猴痘檢測呈陽性的人,必須強制隔離21天。荷蘭也強制要求醫生必須及時上報猴痘病例,以便工作人員通知密接者進行隔離。
“雖然用于預防天花的痘苗病毒疫苗同樣可以用來預防猴痘病毒感染,但沒有必要重新進行全民接種,各個國家需要做的是準備少量疫苗,一個國家幾百劑足矣。我國擁有痘苗病毒天壇株疫苗作為戰略儲備,隨時可以生產大量疫苗提供給全世界。”金冬雁表示。
據法新社倫敦報道,22日,英國衛生安全局首席醫療顧問蘇珊·霍普金斯表示,“目前普通人群面臨的風險仍然極低,我認為人們需要對該病毒保持警惕。”她還說,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感染猴痘病毒后的癥狀“相對輕微”。
5月21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微信公眾號“華山感染”刊文指出,在我國,雖然還從未有猴痘確診病例的報道,但傳染病是沒有國界的,猴痘病毒輸入我國的風險將持續存在,并隨著歐美出現疫情,我國輸入性病例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
該文章提到,我國自80年代初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牛痘)后,目前40歲以下的人群對于天花和猴痘普遍沒有免疫力。“我們在密切關注國際猴痘流行疫情的同時,應該提前做好準備……同時,應該著手儲備特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以免出現病例后處于被動局面。”(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