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區的快遞被統一放置在小區門口。作者供圖
今天,是豐臺區設置電子圍欄的第四天。
“什么是電子圍欄?”
“還能出區嗎?”
“房子到期需要搬家,該找誰求助?”
第一天設置電子圍欄時,大家關于電子圍欄涌上諸多不確定性,在四處問詢。
我也不由得為區域內沒有私家車的孕產婦、血透析患者、醫護人員等群體的順利出行感到擔憂,不知各個社區街道是否有足夠運力滿足出行剛需。
想著想著,我不由得回憶起兩年多以前的那個冬天。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作為一名記者奔赴武漢。
從管控到解封,在武漢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我采訪過、接觸過不少病弱群體。
武漢封控初期,幾乎所有人力物力都投入到醫療救治和疫情阻隔中。公共交通的猛然關停,導致病弱群體日常診療的斷裂,更是出現了一批或是睡在車里,或是駐扎在辦公室里的志愿者、基層工作者。
慶幸的是,兩年多過去了,當疫情防控逐漸常態化,面對非急危重癥就醫出行的需求,各地各級政府也都有了更加周全的應對。
4月22日北京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堂食雖然暫停了,但非管控區、非封控區的商超仍在繼續營業。物資供應充足,價格平穩,各家快遞和外賣均在正常配送。
▲社區超市物資供應穩定。作者供圖
5月20日晚間,大家剛得知豐臺區要設置電子圍欄后,北京交通官微便稱,市民就醫保障應急車隊和醫護人員出行愛心保障車隊,加大運力投入,做好豐臺區市民就醫出行應急保障。
小區業主群也隨即收到社區工作人員發來的信息:“在有電子圍欄的情況下,沒有私家車也不用擔心,用車前直接聯系社區,很快就能走完申請流程。”
這段時間,群里的疫情防控通知從未斷過。從健康寶彈窗到超市物資供應,從居家隔離觀察到每日核酸檢測提醒,社區都安排得妥妥當當。
卡口值守、人員排查、服務保障……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是居民安居樂業的家園,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自上而下,每一環節都在從嚴履行疫情防控主體責任,慎終如始。
在這種井然有序中,每日自覺完成核酸檢測成了大家共有的默契。
“有的人一大早就來做核酸了,做完了再回家吃飯。說是做完了核酸,這一天才算是開始了!迸抨牭臅r候,街道工作人員告訴我。
不由得,我腦海里突然回想起2020年初抵達武漢的第一晚,漢秀劇場LED外屏“武漢加油”“湖北加油”的字樣輪番滾動。眼眶微濕,感觸依舊。
▲漢秀劇場LED外屏“武漢加油”“湖北加油”的字樣輪番滾動。作者供圖
現下,我們已經習慣了出門戴口罩,習慣了常態化核酸,習慣了在公共場合測溫、出示健康碼。整個疫情防控體系,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大家都盡可能地堅守在家,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活動,為北京早日恢復生機做準備。
這便是生活在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中的我們。一座不垮的大廈,必有堅實的基礎。
撰稿 / 金水(媒體人)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王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