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董天意 北京報道 每經編輯 裴健如
隨著移動支付等技術的不斷完善,國內高速公路的繳費方式也日趨多元化。
眼下,全國部分省市的高速公路實現了“無感支付”,當車主駛出高速公路時不再需要進行支付操作,而是通過車牌自動識別繳費,自動放行,提高了高速收費站的通行效率。
據了解,“無感支付”采用的是“互聯網+電子支付”技術,通過“車牌付”概念,將車輛的車牌作為唯一識別標識,讓收費站的現金收款方式轉化為線上移動支付的方式。在使用之前,車主須將個人微信、支付寶等支付平臺與其車牌進行綁定,并且開通“免密支付”,才可以實現無感扣款。
相比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無感支付”還具有免費申請、快速開通、在線辦理、無需安裝等優勢。與傳統人工繳費方式相比,使用“無感支付”的車主無需再通過現金、掃碼等方式進行支付,更能提高收費站的通行效率。
總體而言,高速公路“無感支付”與部分停車場采用的“無人電子收費”的技術原理基本相同,均是通過高清攝像頭采集信息進行識別,從而實現“云端”繳費。不同的是,停車場景對于“無感支付”的技術需求更多,如,車主尋車、找車位、預約車位等需求。而高速公路的“無感支付”僅需要滿足精準識別、精準扣費,從而減少車主繳費的時間。
以山東為例,該省136個收費站全面上線“無感支付”系統后,車主使用“無感支付”通過收費站平均時間為16秒,使用現金或掃碼支付通過收費站的時間為22秒,僅單車通行時間就縮短了6秒;而廣東省開通的2200條“無感支付”車道,其單車繳費全過程平均時間小于10秒,支付時間最快僅3秒,較人工支付時間節省約7秒。
但“無感支付”或許并不意味著“無感通行”,其目前更多是作為ETC繳費的補充手段應用在人工通道,而車主在進入高速公路時仍需通過領取復合通行卡的方式,以識別車輛進、出收費站信息,精確記錄車輛的實際行駛路徑,為跨省通行費計費、清算等提供依據。
此外,有觀點認為,由于“無感支付”的技術核心在于通過高清攝像頭對車牌進行識別,其在極端天氣下過低的動態識別率以及苛刻的系統保障條件成為其全面普及的最大障礙之一,而ETC則可更好的兼顧通行效率與系統穩定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