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化的核酸檢測,要根據當地疫情防控需求決定,‘絕對不能一刀切’!比涨罢匍_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的回應引發廣泛關注:
“不是要求所有的城市都要建立15分鐘的核酸采樣圈,主要是集中在輸入風險較高的省會城市以及人口千萬級的城市;頻次上也不要求所有人群都要48小時檢測一次,具體要當地根據疫情發生發展情況、防控需要來因時因勢確定!
疫情防控的關鍵點被進一步定位至千萬人口城市上。
一個背景是,面對眼下疫情散點、多發局面,各地均作出個性化探索,思路各有不同:
有城市將核酸檢測的頻率提升至隔天一次,并輔以行程碼賦“灰碼”的措施督促市民完成核酸檢測;亦有城市面對諸如免費檢測、增加人員等帶來的財政壓力……與此同時,經濟發展、市民正常生產生活的需求下,對政策“層層加碼”的反思也被重新提出。
在繁蕪叢雜的防疫問題中,千萬人口城市是重點也是難點——面對更多人口、更頻繁的人員流動下,推進城市常態化核酸檢測愈加困難。眼下,它們編織起防疫網的過程,也是疫情新階段進一步答題的過程。
17城“答題”
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17個城市的常住人口超過千萬水平,包含4個直轄市和8個省會城市。
從地理位置上看,有12個城市位于沿海省份。從人口數量和流動性上說,它們大體上均可算作輸入風險較高的城市。
在常態化核酸檢測的要求下,這些城市“沖鋒在前”。
最近拿出檢測方案的是鄭州——基于河南省21日發布的政策,居民及其他在豫人員原則上每48小時應完成至少一次核酸采樣。鄭州將作為省內第一批城市于5月底啟動,其他省轄市則在6月底前建立工作機制。
但并非每個千萬人口城市都拿出類似方案。
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10個城市給定核酸采樣的頻率。對于非關鍵、風險地區居民,北京與鄭州相同,將兩次核酸檢測的間隔定為48小時。
稍寬松的是72小時的杭州、深圳、蘇州和武漢。廣州分區政策不同,海珠區倡議居民每5天一測,番禺區則開展部分區域常態化核酸抽測點。間隔最長的是一周一測,包括石家莊、青島采取此種政策。
人員上,除了高風險暴露人群外,包括深圳、北京、蘇州、青島等城市均限定主要對進入公共場所的人員檢查核酸報告。對于尚未完全解除靜默管理的上海,不少區則采取全面檢測的方式。
政策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嚴格要求定期核酸檢測的城市主要在沿海地區,他們也是今年以來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區域。成都、重慶、長沙等中西部城市尚未跟進。
盡管檢測需求各異,但在提升檢測供給、布局15分鐘核酸檢測圈上,千萬人口城市則有更多共識。
早在3月,深圳就曾提出構建“步行15分鐘核酸服務圈”。有媒體統計,以“固定采樣點為主+小型流動便民采樣點”相結合的方式,深圳核酸采樣點數量在高峰時期曾達到近7000個,平均每萬人擁有4個。
杭州提出了一個更大規模的規劃——為方便群眾就近進行檢測,全市將布設10000個免費核酸采樣點,同時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無疫單元”創建。
從數據上看,目前,上海、杭州、北京三市核酸采樣點均已超過9000個,重慶中心城區核酸檢測點數量突破1000個,西安則設置超過500個核酸檢測點。
“防疫”經濟賬
鋪開這張疫情防控網背后,經費、人員的投入一樣考驗著地方政府的財力和組織能力。如何拿出有效、切實、合理的策略,是這些“先行者”進一步探索的重點。
近期關于常態化核酸檢測費用的討論頗多。此前有報道指出,全國層面并未統一常態化核酸檢測的支付方式,有少數地區存在將醫;鹩糜诖笠幠:怂釞z測的現象。
近日多地的醫保部門陸續收到了國家醫保局抄送的一份函件,明確提出用醫;鹬Ц洞笠幠H巳汉怂釞z測費用不符合現行醫保政策規定,要求相關地區立即整改。
國家醫保局有關司負責人也在今日(5月26日)回應,按照《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推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實施意見》,所需費用由各地政府承擔。
因此,目前各地均由財政部門對常態化核酸檢測提供了資金支持。
關于財政投入的多少,不少機構做過測算。
東吳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陶川等人日前發表研究報告,僅就核酸檢測費用,計算出所有二線以上城市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一年的成本上限約為1.7萬億元。該數字占2021年中國名義GDP的1.3%、公共財政收入的7.2%。
不只有政府財力考量因素。多個機構均提及,在不投入常態化核酸檢測的情況下,政府可能承擔疫情下實施局部管控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高盛研究團隊指出,假設中國前30大城市及部分財政狀況允許的二線城市都采取常態化全民核酸檢測,那么可以在一定期間內緩解并制約疫情或大規模封控措施對制造業及整體經濟帶來的擾亂和沖擊。
東吳證券則計算了具體的數據:根據此前經驗,局部風控損失大概為城市的10%,外溢損失約為10%。以此為參照,大規模常態化核酸檢測的成本可能低于定點式、高強度的封控措施帶來的經濟損失。
眼下,不少城市和地區已經陸續探索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不少三四線城市甚至縣級市都開始建設15分鐘核酸檢測圈,進一步計算成本問題:
根據河南省政府采購網不久前曾發布采購信息,采購人為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采購的“河南省雙人便民核酸采樣屋”,成交金額為46800元/個。
若以此為標準計算,鄭州計劃主城區每2000人設置一個采樣屋,鄭州2020年城區人口為416.64萬人,估算出城區共需采樣屋約2000個,僅該筆支出可能就需約1億元。
從整體來看,現在不少三四線城市公共財政資源緊缺,未來財政負擔也不小。正如郭燕紅所言,并非要求所有城市都要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主要是集中在輸入風險較高的省會城市以及人口千萬級的城市。
尋找“平衡點”
圖片來源:新華社
數字是冰冷的。在成本計算之外,每一個具體的人更應該被城市所關注。
昨天,江西撫州發布消息,對核酸檢測政策進行調整。對于高風險暴露人群,檢測頻率從此前的2天1檢降低到3天1檢,而對于非重點崗位、非特殊行業、非公共場所及非暴露性服務行業人員的普通人群(含公職人員),更是將3天1檢的“高頻”放寬到7天1檢。
有當地網友指出,采樣點太少,許多人無法按時完成采樣;還有個體工商戶稱,本來小店就時刻離不得人,但高頻檢測一度讓采樣點排起長隊,給其經營帶來很大壓力。
如業內人士所言,當地實際應是核酸檢測應檢盡檢設置頻率的最終標準。除檢測能力外,科學性和當地民生都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日前,大連發布核酸檢測常態化措施,具體方案中“周二對男性市民采樣檢測,周四對女性市民采樣檢測”這一“男女分采”的操作引起網友討論。此后,河北滄州、黑龍江大慶等地也都提出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男女分采。
為什么要男女分開檢測?大連市疾控中心專家表示,根據疾病的傳播規律,家庭成員和同一個工作單元的人員在缺乏有效防護情況下,一人感染大概率會導致全家或者同事患病。
把同住一個屋檐下或同在一個辦公室的男女分開,隔兩三天就有一個來檢測,相當于原來7天后才能發現的風險,現在2天后就能查到,既有利于及早發現風險,也節約了成本、減少了檢測機構的壓力,大大提高檢測敏感性、時效性。
對于千萬人口城市來說,平衡感更難拿捏。
杭州的做法是以量取勝——在月初9000個檢測點仍然造成排隊的情況下,將檢測點數量大幅提升至1.9萬個,保證日均開放點位1萬個以上,才基本實現“立等可做”。按2021年杭州1220.4萬常住人口計算,每萬人采樣點高達約15.6個。對于其他城市而言,這將進一步提高政府投入門檻。
而采樣大面積鋪開后,核酸采樣人員的壓力也不容小覷。
數據顯示,杭州共有6.2萬采樣力量,每天配置采樣人員數量在1.2萬人以上。其中,社會力量約占40%。而根據去年10~11月數據,杭州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為12.2萬人。
盤活藥店執業藥師資源,擴充采樣力量是城市比較普遍的做法。此前有媒體報道,即便僅作為社會力量參與,藥師因采樣而導致無時間休息的情況并不少見。而由于耽誤本職工作,藥師也會面臨收入下降的問題。
亦有專家指出,有政府尋求通過與企業合作緩解人員招募壓力,但商業行為本身具有逐利性,核酸檢測作為一項公共服務,難以簡單依靠職業道德來約束,這也涉及到公利和私利的平衡問題。
記者|楊棄非
編輯|王月龍 楊歡 蓋源源
校對| 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