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大硅片產能仍較為稀缺,為硅片先進產能,并未過剩。“未來市場不缺硅片,但缺優質大硅片。”
光伏硅片的大尺寸和薄片化趨勢將進一步推動行業發展。作為曾經力推光伏210大尺寸硅片的8家企業之一,中環股份(002129)(002129.SZ)或許都沒料到,大硅片的發展進程會超出自己的預期。
在5月26日的業績說明會上,中環股份董事長稱:“對G12的需求已經超過了我們在發布之初的預測,市場對G12的推動速度更快。”
2020年11月27日,天合光能、東方日升(300118)、阿特斯、環晟光伏、通威股份(600438)、潤陽、中環股份、上機數控(603185)8家企業聯合署名發出《關于推進光伏行業210mm硅片及組件尺寸標準化的聯合倡議》。
為滿足大硅片持續增長的需求,中環股份擬變更用于半導體硅片生產項目的定增募資,投用于年產30GW高純太陽能(000591)超薄硅單晶材料智慧工廠項目(下稱“DW四期”)。
一季度,包括雙良節能(600481)(600481.SH)在內的頭部光伏大硅片企業,產銷兩旺,反映了“不缺硅片、只缺大硅片”的行業現狀。
業內人士指出,市場已對大硅片趨勢達成共識,未來硅片行業內部分化將進一步加劇,落后的小尺寸產能將逐步退場。
光伏大硅片超預期發展
面對大尺寸硅片的超預期發展,中環股份不得不“割愛”半導體硅片項目。
5月25日晚間,中環股份公告稱,擬將原計劃投入“集成電路用8~12英寸半導體硅片之生產線項目(下稱‘8~12英寸半導體硅片項目’)”中的剩余募集資金9.76億元,全部用于年產30GW高純太陽能超薄硅單晶材料智慧工廠項目。
上述剩余募資為中環股份2020年8月實施定增的募集資金。中環股份募資近50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凈額49.13億元,其中45億元用于8~12英寸半導體硅片項目,項目實施主體為中環股份控股子公司中環領先,剩余募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中環股份表示,對募集資金使用調整主要為匹配G12產品性價比優勢在終端體現明顯產業化應用發展迅速、日益增長的差異化客制化產品訂單需求,也是為最大化募集資金效益。
截至4月30日,8~12英寸半導體硅片項目已投入資金規模為35.26億元。截至一季度末,該項目已形成月產能8英寸55萬片、12英寸15萬片產能。中環股份表示,本次變更事項不影響后續項目進度。
光伏硅片方面,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中環股份單晶總產能提升至95GW,其中G12產能占比約72%。隨著內蒙與寧夏項目的投產,公司預計2022年底G12占比將大幅提升。
今年一季度,光伏需求“淡季不淡”,下游裝機需求對硅片電池等產品需求日益增長。報告期內,中環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33.68億元,同比增長79.13%;歸母公司凈利潤13.11億元,同比增長142.08%。
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環股份晶體產能達88GW,G12先進產能占比約70%,硅片外銷市場市占率全球第一。公司表示,2022年將加速推進G12擴產,進一步提高制造壁壘,提升G12市占率。
不缺硅片,只缺大硅片
近兩年,光伏硅片、電池、組件環節不斷涌入“新玩家”,隆基股份(601012)、中環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上機數控、通威股份、雙良節能等頭部企業集體擴產。
擴產潮引發市場對未來硅片過剩的擔憂。有觀點認為,硅片產能過度擴張將導致未來硅片價格下行,進而令相關公司業績增速不達預期。
事實上,大硅片發展進程超預期意味著新技術導入順利,行業已對此達成共識。而目前大硅片產能仍較為稀缺,為硅片先進產能,并未過剩。“未來市場不缺硅片,但缺優質大硅片。”一位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數據顯示,2021年以G12和M10為代表的大尺寸硅片合計占比由2020年的4.5%迅速提升至45%。根據CPIA 數據,預計到2023 年,大尺寸硅片合計市場占比將突破 85%,盡管硅片名義產能或將面臨過剩壓力,但M10、G12 等大尺寸硅片供應或仍保持階段性偏緊狀態。
前述分析師還說,“目前來看,從轉換效率、單GW設備投資額、產品良率、量產數據,大硅片的優勢是明確的,技術迭代路徑明確將推動行業進一步發展,擠壓小尺寸硅片生存空間的趨勢已開始顯現。”
210/M12/G12大硅片光電轉換效率及生產效率具備明顯優勢,大尺寸硅片降本增效效果明顯。業內普遍預計,未來三年大尺寸硅片的滲透率將加速提升。
“年初以來,大硅片企業頻頻簽下長單,反應出光伏新增裝機持續火爆,硅片需求持續旺盛。從價格來看,今年全年硅料、硅片或仍然維持高位,三季度硅料新增產能逐步釋放,將在一定程度影響硅片價格。中長期來看,只要下游需求持續旺盛,頭部硅片企業有望通過規模效應實現業績持續增長。”上述分析師補充說。
此外,大硅片趨勢還將帶動相關設備、耗材的替代需求。上述分析師表示,一是,技術迭代下存量市場設備更新。再者,設備耗材更新頻率高。
.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