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近日,北京南新園小區近5000名居民被轉運集中觀察的消息,一直牽動著人們的心。本周末,居民們結束集中觀察,將陸續分批回家。居民返家后物資短缺問題如何解決?小區近期將如何管理?
28日上午,陸續有結束集中觀察的居民乘車抵達小區門口。由于集中觀察時間略有差異,最后一批居民將在29日返回小區。
為了保證轉運過程中的安全,指揮部為他們發放了N95口罩等防護用品。針對老幼病孕居民,還提供電瓶車搬運行李服務。很多居民返家后,可能面臨物資短缺的問題。為避免集中購買造成人員流動密集,南磨房地區為居民準備了“防疫包”,含口罩、米面油和蔬菜等。
根據前期信息收集核實的情況,南磨房地區已為居民辦好小區出入證,29日居民全部返回后,將陸續派發。簽訂健康監測承諾書之后,可持證、掃碼、測溫、登記,出入小區卡口。后續居委會還會通過辦理電子出入證、啟用智慧門禁等多種方式優化常態化管理期間小區防控工作。
解封不解防,南新園小區將嚴格落實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嚴格小區24小時卡口值守。目前,小區收取快遞仍實行無接觸式配送。閱讀全文>>>
5月28日,北京召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目前疫情形勢如何?防控政策有何調整?
發布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劉曉峰通報,5月28日0時至15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2例(感染者1843至1854),其中,海淀區8例,豐臺區2例,西城區、朝陽區各1例;普通型1例、輕型6例、無癥狀感染者5例;均為隔離觀察人員,社會面篩查人員為零。均已轉至定點醫院隔離治療,相關風險點位及人員已管控落位。
4月22日至5月27日24時,平谷區無感染者報告;門頭溝區、懷柔區、延慶區、經開區未報告社會面篩查感染者;順義區、密云區超過10天未報告社會面篩查感染者;房山區超過7天未報告社會面篩查感染者;朝陽區、通州區、大興區超過3天未報告社會面篩查感染者。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和建介紹,北京已連續6天實現新冠肺炎病例數下降,昨日社會面病例數實現清零,8個區已穩定實現社會面清零,個別區零星病例均在可控范圍,本輪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徐和建介紹,要有序組織在京高校學生返鄉回家工作,在周密做好期末各項安排的前提下,安排學生安全有序返鄉回家。要遵循“兩點一線”原則,提前規劃返鄉路線,最大限度做好返鄉途中的個人防護。閱讀全文>>>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已開始施行。如何看待新職業發展前景?怎樣消除對職業教育的就業歧視?在2022新京智庫春季峰會“人才之策”論壇上,職業教育領域各方代表分享了他們的觀點和建議。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何看待新職業的發展前景?
北京市朝陽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委書記、局長畢重偉表示,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特別是5G、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涌現了很多新型職業。從2019年以來,人社部共發布了56個新職業,這些職業覆蓋廣泛,主要涉及高新技術、新興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比如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網約配送員、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等,隨著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夠很好地服務于當下需求。
如何消除對職業教育的就業歧視?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孫誠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首先是希望政府錄用的大門向所有人開放,不能明文規定“只要本科生”,任何一個單位的人才是有梯隊的,各個崗位各有其能;二是解決職普融通問題,做好職業教育的宣傳工作,讓大家知道各行各業都能出彩,都可以成功;三是要加大社會宣傳力度,講好職教畢業生故事,不僅是高端的大國工匠,也可以在平常崗位中出彩。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和變化,新型職業不斷涌現。如何看待新職業的發展前景?北京市朝陽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委書記、局長畢重偉表示,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特別是5G、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涌現了很多新型職業。從2019年以來,人社部共發布了56個新職業,這些職業覆蓋廣泛,主要涉及高新技術、新興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比如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網約配送員、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等,隨著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夠很好地服務于當下需求。進入專題>>>
5月27日晚,在崔健、周杰倫之后,“今晚你聽羅大佑還是孫燕姿”再次刷滿了朋友圈,據稱有超過兩億人在線圍觀。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線上直播”能否拯救明星演唱會?
通過手機直播,每個歌迷都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歌手。因為疫情,現在不能舉辦線下音樂會,這當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這“不得不”的被動,也很有可能完成了一次主動創新:今后,視頻直播可能會成為演唱會的主要形式。
線下演唱會成本很高,除了門票,還要想辦法拉贊助,演出商才能略有盈利。疫情之前的幾年,演唱會就已經越來越少了——盡管我們總是聲稱現場的魅力永遠無法取代。
視頻演唱會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觀眾不用掏錢買票,拿著手機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觀看,歌手也不需要花那么大精力來回奔波。過去一場演唱會最多兩萬觀眾,現在的視頻演唱會則可以幾百萬,幾千萬乃至上億。這讓人很難拒絕。
看起來,視頻演唱會可以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但在空間上卻強化了人與人的距離感。就這個意義上說,視頻演唱會是“最孤獨的藝術”。想想吧,在電視直播時代,最起碼還能一家人一起觀看呢。
而且,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多年以后,我們會不會像懷念現場演唱會一樣,也會懷念起手捧手機圍觀羅大佑與孫燕姿隔空PK的這個初夏之夜呢?閱讀全文>>>
編輯 魏冕 校對 吳興發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