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澤平宏觀
我們判斷,從6月開始,3季度中國經濟將迅速恢復,滿血歸來。類似2020年一季度中國經濟-6.8%,但是2季度迅速復產復工以后經濟大幅反彈至3.2%,并領跑全球。2022年一季度中國經濟正常恢復,2季度多重因素疊加,經濟再度下行,隨著上海、北京等疫情得到控制,國務院推出6方面33條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經濟有望在3季度大幅反彈,重新恢復產業鏈供應鏈。
三季度是今年中國經濟的決勝局,是戰略時刻,是轉折點,將直接影響全年經濟增速、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的排位以及跨國企業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三季度經濟的快速恢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在四季度召開20大的重要時期,穩定宏觀經濟既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經濟將邊際改善,4月是經濟底,5月數據開始改善,6、7月有望大幅反彈。三駕馬車中,恢復最快的將是投資尤其新基建投資,其次是消費,再其次是出口。
主要政策發力點在于財政政策,效果更直接,傳導更迅速,貨幣政策提供資金彈藥。從寬貨幣到寬信用將是關鍵,即通過政府投資帶動企業投資和銀行貸款,所以提振企業信心十分重要,關系到投資乘數效應的放大倍數。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長期繁榮發展的基本邏輯沒有變:市場化、國際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
我們認為,未來資本市場長期十大樂觀的因素沒有變,A股向上的空間已經打開。
當下應堅定對中國經濟前景光明的信心,市場經濟的理念已經在這個國家扎根。道路是曲折的,前途終將是光明的。
即使市場充滿爭議,我們選擇戰略級看多中國,點燃希望,照亮未來。
5月25日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著力保市場主體以保就業保民生,保護中國經濟韌性,努力確保二季度經濟實現合理增長和失業率盡快下降。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6方面33條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5月底前要出臺可操作的實施細則、應出盡出。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完成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全面把握,防止單打一、一刀切。國務院26日將向12個省派出督查組,對政策落實和配套開展專項督查。
5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的通知。從實際出發,制訂形成助企紓困政策和經濟恢復重振的五十條舉措。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5月30日發布《關于6月1日起全市住宅小區恢復出入公共交通恢復運營機動車恢復通行的通告》。
北京連續多日社會面清零,迅速控制住疫情,嚴懲“假核酸”,切斷利益鏈條。除個別地區外,大部分地區開始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5月30日起道路車輛、超市人流等明顯增多,車水馬龍,一如往昔。
從今天起,開始樂觀
事物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凡事否極泰來。
開門見山,亮明觀點:從今天起,開始樂觀。
近期由于疫情反復、俄烏沖突、美聯儲加息、房地產銷售下滑、輸入性通脹壓力上升等因素疊加,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資本市場開年調整,投資者對一些短期負面因素出現了過度反應。
在市場的低迷之際,怎么看?怎么辦?風險還是機會?
每臨大事有靜氣。自律和理性是投資者與經濟形勢分析人士最珍貴的品質,在泡沫時克制欲望,在低谷時克制恐懼。
沒有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國致富。
當下的經濟和市場,使我想起了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當時資本市場出現了極度恐慌性拋售,一季度GDP增速砸下了-6.8%的大坑。由于中國政府在抗擊疫情方面走在全球前面,迅速復產復工,政策對市場十分友好,經濟快速回升,一季度成為“黃金坑”,隨后2020年A股竟然走出了小牛市行情。2020年初我們倡導 “新基建”。
當下的經濟和市場,使我想起了2018年底,由于金融去杠桿等因素疊加,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十分低迷,投資者十分悲觀,市場上流行“2018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將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自嘲段子。但是,2019年政策轉向友好,經濟恢復性增長,A股走出了結構性牛市行情。2018年底我們提出《否極泰來》。
歷史告訴我們,投資者總是夸大短期因素,忽視長期因素,這就是動物精神和非理性。站在當下,我們或許應該看的更長遠,所謂“不畏浮云遮望眼”。
當前市場是否對短期的悲觀負面因素過度反應了呢?是否對長期的樂觀積極因素忽視了呢?
我認為未來長期有十大樂觀的因素:
第一大樂觀的因素:從全球來看,中國經濟正處于上升期,十年內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成為世界和平與繁榮發展的中流砥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經濟發展處于全球領先地位。2021年中國實際GDP增長8.1%;同期,美國GDP同比5.7%、德國2.8%、英國7.5%、日本1.7%。IMF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實際增速5.9%。
中美經濟規模差距正在快速縮小。2021年中國GDP規模達114.4萬億元(17.7萬億美元),美國GDP為23.0萬億美元,中國GDP相當于美國的約77.0%。2000-2021年,中美經濟規模差距從9.1萬億美元快速縮減至5萬億美元。
如果未來中國經濟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長,則將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重回世界之巔,全球政經格局和治理版圖進入新的篇章。
中國提前接近高收入國家行列。以美元計價,我國2021年人均GDP 1.26萬美元,人均GNI 1.24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446美元。
第二大樂觀的因素:中國經濟潛力大,空間廣闊,未來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
中國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14億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4億人群),而且中等收入群體還將不斷擴大;
中國城鎮化率(64.7%)距離發達國家仍有15個百分點的潛力;
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近9億人,就業人員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總量約2億,2021年大學畢業生近1000萬,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和工程師紅利;
中國的新經濟迅速崛起,中美獨角獸數量全球領先;
新國潮興起,本土消費品市占率大幅提高、中國符號走向國際舞臺、科技品牌出海。
第三大樂觀的因素:中國正在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將奠定長期繁榮發展的基石。
面對百年未遇之大變局,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2017年10月19大報告提出三大攻堅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提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注冊制改革,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等等。
這一系列重大戰略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對癥下藥。如果選擇做正確的事,運氣就在你這邊。
改革總是有成本的,只要大方向是對的,代價是短期的,長期有利于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1992年分稅制、2001年入市等都有改革成本,沒有十全十美的措施,不能葉公好龍,不能因為改革有短期陣痛就患得患失、迷失方向。
以金融去杠桿為例,過去幾年,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去杠桿精準拆彈,提前為預防風險扎下了制度的籬笆,保障了我國的金融安全。雖然過去金融去杠桿的爭議較大,反對聲音不少,但是當金融危機真正來臨的時候,才凸顯出此前去杠桿穩杠桿的重要性,凸顯出改革家的專業素質和重壓下推動改革的可貴意志。當看客評頭論足容易,打硬仗比打嘴仗難。
曾國藩說過:“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
第四大樂觀的因素:今年穩增長是頭等大事,宏觀政策對經濟和市場更加友好。
3月16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專題會議,強調:“切實振作一季度經濟,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新增貸款要保持適度增長。”“有關部門要切實承擔起自身職責,積極出臺對市場有利的政策,慎重出臺收縮性政策。對市場關注的熱點問題要及時回應。凡是對資本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應事先與金融管理部門協調,保持政策預期的穩定和一致性。歡迎長期機構投資者增加持股比例。”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傳遞“一個核心,八大舉措”,實現“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一個核心: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八大舉措主要是,疫情: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政策:退稅減稅降費+用好各類貨幣政策工具+謀劃增量政策工具;投資:新老基建逆周期加碼,適度超前建設;消費:保市場主體、保就業是關鍵,一攬子紓困;物價:做好能源和糧食保供穩價工作;房地產:適度放寬,因城施策,促進平穩,軟著陸;平臺經濟:完成專項整改,支持規范健康發展,穩定預期,提振信心;股市:注冊制改革,積極引入長期投資者,保持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根據歷史經驗,傳導的順序是:政策底、情緒底、市場底、經濟底。
第五大樂觀的因素:新經濟、高端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新能源、數字經濟爆發式增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新產業快速增長。2021年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8.2%、12.9%,增速分別較規模以上工業快8.6、3.3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1%、32.4%;新能源汽車和集成電路產量達367.7萬輛、3594.3億塊,分別較上年增長152.5%、37.5%。全年高技術產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7.1%和22.2%,分別快于高于制造業整體投資3.5和8.7個百分點。
不斷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在部分高科技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漸縮小。2021年R&D經費支出27864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個百分點;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為2.44%,已接近OECD國家2.47%的平均水平。
未來中國的消費前景將體現在從住行向服務消費升級,買健康快樂的品質美好生活;三四線互聯網紅利促進新一輪在線購物熱潮;新國潮成為年輕人的潮流選擇;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迎來“黃金十五年”。
第六大樂觀的因素:新基建成為政策重要抓手,為長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十四五”規劃提出: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
2022年《政府報告》提出:“支持在建項目后續融資,開工一批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礎設施、老舊公用設施改造等建設項目。”“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新基建短期有助于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于培育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是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的重要抓手,是應對疫情、經濟下行和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辦法,具有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綜合性意義。(參考《中國新基建研究報告2022》2022年2月,《是該啟動“新”一輪基建了》2020年1月)
“新基建”是有時代烙印的,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是鐵路、公路、橋梁、機場的話,那么未來20年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則是:1)科技新基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東數西算、新能源、充電樁、特高壓、工業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2)民生新基建,包括教育、醫療、社保、戶籍等重大民生領域;3)制度新基建,包括發展資本市場、減稅降費、擴大對外開放、保護知識產權等制度改革領域。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