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第一個新冠mRNA疫苗投入使用一年半后,2022年5月,整個領域沒有出現預想中的柳暗花明。相反,內卷的故事又要發生。
“我們經常看到大量企業扎堆同一類靶點或藥物的開發,擁擠不堪,但真正原創的新藥卻不多見——信使RNA(mRNA)藥物領域也出現了這種苗頭。”北京立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CEO陳立對《財經·大健康》說。
將新冠肺炎疫情當做一把尺子,可以衡量周遭情況的變化。2020年是個分水嶺,之前mRNA藥物埋在實驗室中,之后新冠mRNA疫苗獲批,上億人接種,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朝此聚集。
一位從業者簡直要被雨后春筍一般的新興同業公司搞糊涂了。經常有人向他詢問其他公司的情況,他一個也不予評價,因為太多,記不清。
疫情三年后,一些mRNA公司在一級市場的估值,比2021年同期低了,甚至出現很多企業融完上一輪,新一輪總是談不攏。
被催熟的“果實”?
陳立是將“疫情”作為衡量尺度的人之一。2017年他進入mRNA藥物研發時,得從一家跨國公司采購原料試劑盒,再運到國內,跟很多投資者、朋友講自己的計劃,反應是一片茫然。當時只有少數盯著海外的投資者明白 mRNA的意義。
轉折在2020年,陳立忽然買不到原料了,因為這家公司訂單直接爆掉。因中國市場需求量大,這個供應鏈上的公司開始在國內儲備存貨。借著東風,2021年初,陳立順利完成了A輪融資。
醫藥魔方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有18家mRNA企業獲得超20億美元融資。
艾博生物最為突出,C輪獲7億美元融資,成為2021年全球單輪融資額最高的生物技術公司。這還不是全部。整個2021年,這家公司共計完成三輪融資,總融資額突破10億美元。它的新冠mRNA疫苗處于III期臨床試驗階段。
一位投資人坦言,放到現在,這個估值水平在一級市場,幾乎完全不可能融到。
那是突破性的一年,由輝瑞公司和拜恩泰科公司(BioNTech)、莫德納公司(Moderna)分別研發的兩款mRNA新冠疫苗獲緊急使用授權。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是疫苗的理想靶點,疫苗將編碼抗原的mRNA分子送入人體細胞,在細胞內翻譯后產生相應的抗原蛋白,繼而觸發免疫機制。
2021年,上述兩款新冠疫苗的全球銷售收入高達587億美元,并且均遠超其他新冠疫苗的銷售額。
早在1961年mRNA已被發現,由于穩定性較低,當時未受到多少關注,60年后一夜翻紅。這種經歷實在太特殊了。
一位高校研究者直言,“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把mRNA疫苗推到了極高的高度。”
2020年1月11日在武漢的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序列,3月16日就有新冠mRNA疫苗完成首例受試者接種,12月11日,全球首款新冠mRNA疫苗在美國獲批緊急使用。
這也是投資界興奮的原因。上述投資人坦言,如果不是疫情,按照以往mRNA腫瘤療法的進度,需要數年才能驗證這個技術能不能成藥。新冠疫苗一出,迅速地驗證好了,于是打開一個新領域。
這也引發了懷疑和反思。上述高校研究者分析,mRNA還沒達到與之相稱那么強的技術積累。
產業和資本坦然接受這個說法。“確實,這個行業就是過去兩三年一下子被催熟的。”海昶生物總裁、創始人趙孝斌說。
下一個產品在哪里
一項新技術的最大價值,在于有能力解決經典的老問題。
投資人關心mRNA領域的原因普遍在于,新的東西會有更多可能性,mRNA具有可拓展性,想象空間大。
mRNA藥物設計靈活,功能驗證較快,工藝相對簡單,而且適用范圍廣。因為mRNA技術的起點在最初始——基因序列。
“理論上,幾乎所有蛋白質類的藥物都有可能用mRNA藥物來替代。”陳立對《財經·大健康》說。并且,一旦知道了基因序列,核酸藥物就比蛋白類藥物、小分子藥物的設計更靈活。
拿到這件趁手的工具,在研究者們的設想中,mRNA藥物可以快速根據患者個性化信息,設計精準的腫瘤治療藥物。
趙孝斌說,諸如肝癌、胰腺癌、黑色素瘤、腦膠質瘤,現有化療方法多數以毒攻毒,用藥多后會出現耐藥性,治療效果非常有限。通過基因測序,找到患者的突變基因序列,使用mRNA技術針對性地設計出藥物,激活免疫能力,由內而外攻擊體內的惡性腫瘤細胞。
盡管生物學界視其為腫瘤治療,甚至生物醫療的一大突破,寄予厚望。然而,目前全球還沒有任何一款mRNA腫瘤藥物上市。進度最快的是德國拜恩泰科公司,有癌癥疫苗處于II期臨床試驗。
“癌癥疫苗順利的話,上市需要3年-7年。”陳立說。
實驗室里的技術,距離讓人用得上的商品還相差十萬八千里,這之間還需要企業有效控制成本、完成商業化開發,某種程度上這些比技術本身更難。
趙孝斌坦言,從疫情開始到現在,mRNA技術實質上并沒有出現巨大的新突破,基本都是些老技術。
許多企業的mRNA潛在藥物相似、治療領域一致、進度相差不遠。然而,總得有新故事的賣點——宣稱自己有能力建立mRNA平臺,成為一些企業的標配,投資人也樂見其成。
建立一個mRNA技術平臺,到這類藥物上市,中間還是隔著一個海洋。在這個產品鏈上,哪怕非常小的一部分,也未必有相對成熟配套的技術體系支撐,如遞送系統。
裸露的mRNA,不容易穿過細胞膜并有效地滲入細胞質,因此,如何將其遞送至細胞質中,并及時指導蛋白質生產將成為核心。目前mRNA遞送主要面臨三個難點,即胞外屏障、內體逃逸、胞內免疫,一個好的遞送系統需要一一解決。
制藥工業流程一環扣一環:首先,要確定這款藥解決什么疾病,針對哪個群體,跟競品相比的優勢;然后,生物信息學登場,完成基因測序;再往下走,到了mRNA設計的階段,如何編碼,怎么去加酶,使用哪些頭尾及連接片段,如何有效地遞送,如何安全地遞送到細胞內,如何高效地釋放,這些需要mRNA研究平臺去實現。
有了成功的實驗室樣品后,要解決合規生產,保證每批藥物是穩定、可重復的,并設計好臨床前動物實驗,才能進入臨床試驗。
據咨詢公司沙利文統計,截至2022年5月,全球mRNA藥物進入臨床管線的共有 56 個,約40%還處于臨床I期階段。多數是疫苗,約占84%,治療性藥物約占16%。
“對做藥來說,一個能從頭做到尾實現商業閉環,綜合性的轉化平臺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趙孝斌說。
整個mRNA領域,能從頭做到尾的,仍是少數派。
避免被“捧殺”的結局
2022年產業界發現,mRNA企業的估值,已經下滑。
新冠疫苗在中國有7款獲批使用,無一款mRNA疫苗,諸多企業因此當做機會,連番投入。
《財經·大健康》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十多家企業在研mRNA新冠疫苗。進度最快的是沃森生物(300142)、艾博生物、軍科院合作的疫苗,處于III期臨床試驗;復星醫藥(600196)與BioNTech合作的疫苗處于臨床II期;斯微生物和珠海麗凡達處于臨床I期。
一位從業者覺得,有時投資機構的早期投資像買門票,以此標榜一只基金進入了新興的生物行業賽道。
類似的做法對于mRNA乃至整個核酸藥物行業,終究是不利的,因為誰也不知道“擊鼓傳花”,最終誰會成為接盤俠。
截至5月26日,全國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的人數是12.56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近九成。完成加強免疫接種的人數,也有7.75億人。
鑒于多數人已經接種過新冠疫苗,加強針的接種人數也過半,mRNA疫苗即便獲批,市場空間可能也不大。
有投資人保持著樂觀的預期,新冠疫苗仍是最經濟的方式,各國依然需要更多的疫苗,包括mRNA疫苗。
一個共識是,基于mRNA的下一個能夠獲批的產品,不可能再像新冠疫苗這么快了。
“如果以人的生命周期來相比,mRNA領域其實處在青春期。”趙孝斌認為,到下一款mRNA藥物上市,培育期還需要五年左右。
經歷過起伏,這個行業一直在極力避免被“捧殺”的結局。
2005年-2010年,RNA曾短暫成為熱門,當時發現siRNA可以抑制mRNA表達,化學修飾可降低mRNA免疫原性,大量的資源隨之進入;2010年-2015年,整個行業非常蕭條,有的大型跨國藥企直接把整個部門砍掉。即便是今日備受追捧的莫德納公司,當時日子都非常難過。
進入2022年,業內的判斷分成兩極。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