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來自中國、美國、韓國、烏茲別克斯坦等8個國家的33名天津茱莉亞學院首屆研究生,在畢業典禮上順利拿到紐約茱莉亞學院的碩士學位。
約瑟夫·W.波利希想起2008年底,茱莉亞學院想在海外開設合作辦學機構的念頭,“當時,世界經濟下滑,全世界的機構和個人都面臨著無限的困擾。但歷史告訴我們,危機四伏之際也是機遇和新思維應運而生的時刻。”這位茱莉亞學院榮休院長兼首席中國事務官、天津茱莉亞學院理事會主席說道。
14年后的現在,他終于看到第一批天津茱莉亞學院的研究生在疫情中順利完成學業,紐約和天津校園在同一天慶祝學生畢業。
談及畢業生就業和未來走向時,天津茱莉亞學院首席執行官兼藝術總監何為告訴第一財經,疫情反復,很多樂團的面試一再推遲。目前,有幾位學生考上了國內交響樂團,天津茱莉亞首支全額獎學金的MILA四重奏走向職業化。有人去高校謀得教職,有人選擇繼續讀博深造,也有人開啟音樂創業之路。
困境下的就業和創業
“來到中國,在天津茱莉亞學習,是目前為止我人生中最酷的一段旅程。”天津茱莉亞學院首屆管弦樂表演專業研究生、中提琴學生鄭智秀來自韓國,她告訴第一財經,今年2月,她已通過深圳交響樂團的面試,即將前往深圳開啟新生活。
這兩年,鄭智秀一直跟隨希拉·布朗和李宏剛學習,后者是著名的上海四重奏的中提琴家。她把天津茱莉亞形容為一個大家庭,最難忘的是跟教授們同臺演出,她曾與上海四重奏合作演出巴托克的《嬉游曲》。
普通話尚不流利的鄭智秀發現,中國頂級交響樂團已經非常國際化,英語是主要的交流語言,這讓她對未來在深圳的職業生涯充滿信心。跟她一樣來自韓國的大提琴學生金恩緒考入了廣州交響樂團,管弦樂表演專業的雙簧管學生洛貝妮則將在疫情好轉后參加幾個中國樂團的面試。
榮獲“天津茱莉亞學院”獎的徐今朝申請了博士課程,美國小提琴學生多米尼克·巴倫蘇埃拉獲得紐約茱莉亞學院的全額獎學金繼續深造,中國學生王紫懿則決定前往德國學習,繼續聲樂藝術指導之路。
有幾位學生則選擇抱團創業,創建青心室內樂團,各自分工承擔藝術總監、演出策劃與宣傳的職能,試圖在中國室內樂蓬勃上升期實現音樂理想。
天津茱莉亞的首支全額獎學金四重奏——MILA四重奏則希望成為一支職業四重奏。今年9月,MILA四重奏將加入天津茱莉亞預科項目,幫助預科鋼琴學生進行室內樂訓練。一邊在學院協助教學,一邊發展舞臺事業,無疑是幾位學生最好的職業方向。
截至目前,天津茱莉亞首屆畢業生已有半數落實未來方向,用何為的話來說,形成了非常好的生態,“音樂學生的未來是多種多樣的,是百花齊放的,我們對于‘就業’這個詞也需要重新認識。”
上海音樂學院的畢業生,在封控中迎來特殊畢業季。上音畢業生曾以高就業率為傲。去年,該校2021屆本科畢業生399人,實現98.25%的就業率。但今年,院長廖昌永意識到疫情與經濟下行帶來的嚴峻性。5月31日,上音開啟2022畢業生春季線上招聘會,為700多名涵蓋本碩博的畢業生搭建就業服務平臺。這場云端招聘會吸引千人進場,近50家用人單位提供138個崗位。在今年的情勢下,上音畢業生將多渠道就業和創業。
后疫情下的中國音樂市場
天津茱莉亞學院畢業的幾位海外學生,同時選擇留在中國就業發展,釋放出一個明顯信號——中國的古典音樂市場正以更廣闊的空間容納年輕人。
歐美古典音樂圈雖然足夠成熟,但整體趨于飽和,尤其疫情重創之后生存和發展遭遇瓶頸。以美國為例,后疫情時代的古典音樂市場堪稱艱難。
2014年,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數據顯示,全美共有1200多個交響樂團。但疫情對這些樂團的打擊是深刻的,比如大都會歌劇院在2020年疫情暴發初期,樂團成員長達10個月沒有收入,三分之一的音樂家不得不離開紐約。
美國單簧管演奏家埃里克·布拉克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發布視頻表示,美國九所知名音樂學院的學費都在上漲,但與此對應的,是音樂學院畢業生無法找到對應專業工作,許多職業交響樂團本身就面臨巨大運營壓力,逼迫畢業生不得不放棄職業音樂道路。
2021年,英國音樂家互助協會做了一項針對疫情后復工情況的調查,近千名職業音樂家中,33%在疫情暴發后收入為零,就業困境成了全球音樂從業者的難題。
“歐美古典音樂市場確實進入了一個飽和期。尤其在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不少案例,有宣布破產的,有縮減運營經費的,還有把音樂季縮短的,甚至把常任指揮變成全客座模式。這使得剛畢業的學生以及年輕的音樂家失去了一些機會。”何為說,反觀中國,疫情期間出現了新樂團。
何為是一位小提琴家及音樂教育家,在美國生活了20多年,曾在舊金山音樂學院執教17年。5年前,他選擇回到中國,正是看好中國是未來古典音樂人才的培養地。
2017年,他以藝術總監兼學術院長的身份,眼見著天津茱莉亞學院從一片工地變成一幢漂亮前衛的建筑,見證學生們從五湖四海來到這里。
“天津茱莉亞學院是茱莉亞的第一個海外合作辦學機構,我們沒有經驗可以借鑒,這段經歷像是在創業。”何為說,他們在中國做了大量調研,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室內樂課程、管弦樂表演課程。學院常駐教師組建起天津茱莉亞室內樂團,研究生組成天津茱莉亞管弦樂團,都將天津茱莉亞的“合奏藝術”形成獨特的教育特色。
天津茱莉亞學院擁有的音樂廳、演奏廳、黑盒劇場和樂團排練廳,使學生能有充分的機會演出鍛煉,師生一起登臺的免費演出,不同形式的演出季策劃,使得天津茱莉亞形成市民音樂文化氛圍的重要一環。
何為說,還在首屆研究生招生時,很多國際學生就表達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看好中國未來發展前景,期待在中國學習就業。他說,從中國室內樂生態來說,遠不如國外那么成熟,觀眾也需要更多演出來教育,這些對于音樂教育者和演奏者來說,既是機會,也是強大的吸引力。
他以MILA四重奏的幾位成員為例,在報考天津茱莉亞學院時,四重奏中的三位已經有了樂團全職工作,他們選擇辭職來繼續深造,畢業后的目標不再是回到樂團謀職,而是以四重奏為發展方向,參加國際比賽,蛻變出更多可能。
上海四重奏的四位成員在天津茱莉亞擔任常駐教師,把事業重心由美國轉向中國,在他們未來的愿景里,中國或許能出現10組、20組國際一流的弦樂四重奏。
“我們經常說‘畢業即就業’,但對于音樂學生來說,畢業其實是新的學習起點。我們教育的目標并不只是幫大家找工作,也不只是解決就業問題,這是一個不同的理念。”何為說,茱莉亞學院培養學生的目標是具有社會責任感、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藝術家公民。“畢業生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終身學習的過程,他們無論選擇繼續進修、去專業團體還是自己創業,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繼續完善自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