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關最近數據,今年前5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8.3%。其中5月份出口1.98萬億元,增長15.3%,創下過去近4個月中新高。
隨著上海全面復工復產的推進,以及相關支持政策措施逐步落地,不利因素在較大程度上得到緩解。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稱,我國外貿現在不缺訂單、不缺市場、不缺人,缺的是下一步怎么走的信心。
他認為,根據目前全球的形勢,特別是美國和歐洲的市場需求,當前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歐美、拉美、日韓等地的企業不能完全開工,未來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量將會強勢增長。因此,中國外貿訂單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開始強勢反彈。
全國出口份額中約占20%的上海近期受疫情影響,也被質疑是否會拖了全國外貿的后腿。魏建國對此稱,現在說上海外貿在中國的占比下降,還為時過早。一般要到7~8月,甚至9~10月,才能確定一個地方的外貿到底是好是壞,“如果是一場比賽的話,這場比賽還沒結束。”
在他看來,上海有能力后來居上,把落下的進度彌補回來。因為上海具有三大優勢,“這是其他城市所沒有的”。
一是上海的基因是開放的。“這個優勢只不過是在疫情中,因為防疫的需要而臨時放緩了腳步。跑步本來也不會是勻速的,有時候緩緩,是為了下一步更好地發力和沖刺。”他稱,長期的開放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意識、政策以及營商環境,將在接下來發揮出效果。
二是上海有一支強大的、高素質的經貿隊伍。無論是對外談判、吸引外資,還是以國際規則為基礎的體系,整個團隊在習慣、思維和水平上,都是全國領先的。這些優勢在疫情當中只是沒發揮出來,并不是消失了,也會在之后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同樣不可替代。
三是上海具有強大的制造業、運輸業、金融業基礎。以浦東新區為龍頭,上海在整個供應鏈產業鏈中擔當鏈主的角色,暫時停擺會影響到長三角地區,但一旦主鏈條轉動,就會帶動整個鏈條同時轉動,從而讓長三角乃至全國都釋放出后勁。
在三大優勢之外,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外貿發展是否有后勁,也取決于它的效率,而效率決定了利潤。
魏建國稱,下一步上海在奮起直追的過程中,要注重提高效率,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吸引更多的總部經濟落地,同時加大落實RCEP和CPTPP等。在3個月的停頓后重新加速,上海的外貿將可能在提量的同時,實現質量的提升。
“外貿是個轉換的關口,上海要抓住機會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這由上海來舞動,是完全可能的。作為大碼頭,上海有能力把全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本、人才、技術、信息等做到最佳配置。”他稱,這也是上海面臨的更大考驗。
關于產業轉移和訂單流失的趨勢,魏建國認為,靠近工廠、靠近市場這兩點,被外商公認為是投資的絕配。而上海就是這樣的目的地——背靠長三角的強勁供應鏈,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人均消費均位居全國第一。
“部分外資的轉移也是試探性的,把中國成本較高的部分放到其他市場,但會把研發放在中國。外資在中國的布局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們也在提升產業鏈。所以對于外資流動要擔心,更要分析轉出去的是什么,進來的是什么。”他稱,就目前來說,中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鏈仍然是效率最高也最完善的,人工成本比東南亞高但并不影響升級的進度。
對上海乃至全國的外貿持樂觀態度的同時,他提出,要繼續把基礎打好,尤其是把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的跨境電商做好。這不僅能解決中小企業的發展和就業,而且還能對整體物流的完善起到促進作用。
“撥開云霧見青天,接下來要集中精力走好下一步。”魏建國強調,一定要加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力度,這是主線和抓手,也是立于不敗之地的基礎。在加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力度中,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至關重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