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進芳城園一區的第二天,6月11日,大清早就聽見室友在門口打電話,“剛才出門被保安攔住了,說是小區有確診病例,出不去了。”迷迷糊糊中,我還以為自己在做夢,分神聽了一兩分鐘,睡意褪去,這才明白“小區封了”。
昨晚,跟朋友在樓下小飯店里邊吃邊聊,我還感嘆,搬到這個小區真方便,連鎖超市、菜市場、蔬果店一應俱全,連理發按摩的地方都有,“小區大門都不用出了。”不想“一語成讖”,今天還真的不用出了。
早上9點,套了件衣服往小區北門方向走。一路上,碰見不少人用小推車搬礦泉水和蔬菜,神態平靜。北門處,藍色的鐵皮將原本開放的出入口全部圍住。靠近鐵皮的欄桿旁,居民們綴成一排,高聲向欄桿外的快遞小哥報出手機尾號。
▲芳城園一區北門,出入口均已被封閉。 新京報記者 慕宏舉 攝
鐵皮這一側,兩位工作人員已全副武裝,防護服、面罩、N95口罩,偶爾提醒排隊的居民保持間距。一位大媽走上前去,詢問什么時候解封,一位工作人員回道:“目前也不確定封幾天,要先排查清楚。”
道路兩旁的商店均貼上了類似“本店休息”的告示。蔬果店的門上張貼了微信群二維碼,旁邊寫道,“線上下單,仍可派送。”我也掃碼進了群,正好看到有人問怎么下單,群主表示需要等居委會通知,“大家放心,民生問題一定是我們首先要保證的。”
回轉到樓下,幾位穿著防護服的“大白”走了過來,居民們看到也圍攏過去,企圖從零星碎語里獲得更多信息。一位“大白”說,我所在的樓棟有一位密接者,但仍未完全確定,今天下午需對整棟樓的居民進行抗原檢測。
樓門關閉,門口的保安也換上了防護服,攔住了想外出的居民。一位工作人員騎著電瓶車趕到,掏出表格,對樓棟里所有需要取快遞和外賣的人進行登記,包括姓名、電話、快遞所在位置。隨后,他與其他工作人員對照表格為居民們進行“跑腿代簽”。
下午2點半,居委會通過微信群發送消息稱,6月11日起,芳城園一區12號樓甲單元為封控區,居民足不出戶;12號樓乙單元和13號樓為管控區,人不出樓;芳城園一區其他區域臨時管控4至7天,人不出區。封管控期間,有任何生活困難,可立即聯系居委會。
3點35分左右,兩名穿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敲門,向我和室友分發抗原檢測試劑盒。按照試劑盒上的說明,我們將鼻拭子在兩個鼻孔內分別轉了四圈,折斷后放入樣本提取液內,并滴在檢測條的指定位置上,靜靜等待15分鐘后的顯示結果。
15分鐘后,看到檢測條上只顯示了一道杠,我偷偷松了一口氣,然后一邊收拾家務,一邊等待工作人員來收取試劑盒。
▲工作人員上門分發的抗原檢測試劑盒。 新京報記者 慕宏舉 攝
盡管小區出現確診病例,但能精準封控防控到具體單元,且快遞、外賣仍能正常流通,鄰居們都覺得,這樣的管理“很有溫度”。就我個人來說,和入住第一天相比,除了沒法出門,生活幾乎沒有受到什么影響。
前段時間北京全市上上下下的合力抗疫,好不容易取得連續數日無新增社會面病例的成果,不想一起涉酒吧的聚集性疫情,又打亂了“如約解封”的步調。不過,這個小挫折倒也及時提醒我們,“細節決定防疫成敗”,病毒仍虎視眈眈,需要我們每個人再耐心一些、再謹慎幾分。
新京報記者 慕宏舉
校對 吳興發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