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而近5年,龍里還有6000多名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從大山里走了出來住進了縣城。他們又靠什么來建設自己的新生活呢?
貴州臺記者 于海洋:我們現在來到了龍里縣的洗馬鎮,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田,可以說是一方寶地。當然了,這里最能被稱為寶物的就是我這一身傳統的苗族服飾了。那它又是怎么做出來的呢?我們到“苗之印”手工業專業合作社去看一看。
印苗苗繡手工藝品中技藝最集中,也可以說最為值錢的就是我手上的“背印”,印苗這個名字也是來源于它。
留守山里的人用老手藝、新創意堅守,而搬出大山的人則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改變。
在龍里縣最大的搬遷安置點奮進社區,上萬名群眾在這里生活。就在搬遷點旁邊,一個匯集了百余家規模以上企業、規模全省第二的產業園正在篷勃發展。我手上這片尿不濕就是產業園里生產的。
嬰童產業園一期三棟車間共分布生產線23條,其中尿片、尿褲、拉拉褲生產線共計20條,嬰兒干、濕巾生產線各1條,口罩生產線1條。這家企業的全國行業規模排進了前列。
我們現在看見的廠房就是園區預留給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的廠房。預計引入企業有6家,配套企業年產值將達35億元,從而形成中國第4個百億級嬰童產業聚集群,讓這個產業在龍里能夠穩固發展。
搬出大山的群眾在產業園里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并且憑借自己的雙手創造了新生活,真正地實現了從身到心的“千年之變”。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