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其中,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8.4%,比4月的18.2%上升了0.2%。
短期看,中國一部分青年人因為疫情沖擊導致失業率偏高,但從勞動力需求看,還有大量制造業工廠和小微企業招不到工人和技術人才。從一個更大的維度觀察,中國面臨老齡化壓力與勞動力供給持續萎縮的狀態。中國老齡化與勞動力供給減少的挑戰,必須通過創新提高生產效率才能化解。
疫情對就業的影響是短期的,但一些長期因素可能會導致勞動力錯配,這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即需要勞動力的部門招不到人,同時又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中國正在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實體經濟并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相應地,不管是高級人才還是普通勞動力,投身到制造業的人才數量都遠遠不夠。
復旦大學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等多家機構聯合開展的大學生就業心態調查的結果顯示,從95后到00后,大學生擇業標準更加理性務實,他們對收入的重視和期待在提高;從偏好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等體制內工作的吸引力在上升;從去向看,211高校生更傾向選擇高薪企業,一般本科院校生偏好公務員,專科院校生相對更愛創業,將“舒適”和“穩定”作為評價工作好壞首要標準的大學生比例都有所提高。
此外,當下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另一關鍵特征是物質主義的取向。他們在薪酬待遇上選擇“不妥協”(50.4%)的比例略高于“妥協”(49.6%)的比例。他們成長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加速階段,追求物質財富的積累和實現“財富自由”的愿望也更為強烈,這也與當前有質量的生活成本過高有關。
趨利性是人之常情,但是,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形成的物質主義與疫情沖擊下的求穩心態,與中國當前轉型發展階段是不相符的,這也是勞動力錯配的原因,即觀念與現實的錯配。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而不能脫離時代。過去幾十年,老一代人在工廠和建筑工地等用血汗創造了財富。現在,需要年輕一代用創造力推動中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中國制造業與服務業還相對落后,正因如此才擁有了繼續增長的空間,才會有對人才的渴求。今年,中國有一千多萬大學生畢業,如果年輕人不去制造業和基層,制造業和基層就更難進步,經濟增長可能停滯,未來一代的生存環境也會更差。
一代人擔負一代人的責任,在我們基本實現現代化并成為現代化強國之前,國民尤應繼續保持努力奮斗的精神。船到中流浪更急,我們處于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年輕人還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繼續拼搏。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應該在使命感的驅使下,憑借其創造力、想象力,成為國家、民族發展的主力,成為時代責任的擔當者。
客觀而言,大學生就業要懷著一顆平實之心,綜合考慮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年輕人要認清當前這個時代的需求,腳踏實地干出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
我們的社會應該將學校專業設置、學生知識結構同社會就業結構匹配起來,持續培育高素質人才,糾正人才錯配的問題。同時,企業和機構給予人才應有的地位和待遇,政府也要建造更多公租房幫助畢業生在城市扎根發展。要為年輕一代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年輕一代則需要承擔這個時代的使命,通過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目標。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