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全國多地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取消常態化核酸檢測機制或取消查驗核酸證明。
全國多地已取消常態化核酸檢測
從今年4月份開始,深圳、武漢、杭州等地陸續實行常態化核酸檢測。
目前,國內多個城市和地區陸續探索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部分省會城市和千萬級人口城市正在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
據健康時報梳理,目前全國已經有多地取消了常態化核酸檢測或查驗核酸證明。
6月15日,山東省德州市發布《關于調整有關疫情防控政策的通告》,影劇院觀影人員不再要求“48小時核酸檢測證明”。安徽宣城市績溪縣于6月14日起取消“每7天進行一次全員核酸輪檢”核酸檢測工作。自6月13日起,江蘇海安市將暫停開展區域核酸檢測常態化巡檢。從6月10日開始,按市疫情防控相關部門工作部署,惠州市機場、火車站和汽車站等出行站場,不再要求出行旅客持有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等等。
這些舉措引起了廣泛關注。事實上,這些都是因應疫情形勢、科學防疫的應有之義。
當然,目前很多地方由于疫情仍然存在,常態化核酸檢測還在進行。即便如此,盡可能降低防控措施對生產生活秩序的沖擊,這些政策指向是相通的。
比如,北京就將公共場所核酸陰性證明調整為72小時,這樣做的目的顯然就是“為了盡量減少疫情防控措施給市民帶來的負擔,盡量減少對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產生的影響”。可見,疫情防控大方向是明確的,就是要使措施盡可能地有效、科學,降低對社會的影響。
國家衛健委明確!這些地區和人群沒必要頻繁核酸檢測
在6月9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表示,聚集性疫情發生以后,要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科學制定核酸檢測策略,劃定核酸檢測的范圍和頻次,避免盲目地擴大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的范圍,將受檢的人員按照風險等級由高到低依次開展核酸檢測。
封控區應該在24小時內完成首次核酸篩查,管控區要在48小時完成首次的全員核酸篩查。沒有發生疫情,也沒有輸入風險的,查驗核酸不應該成為一種常態。
賀青華表示,目前國內疫情總體上保持在比較低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關鍵是要提高監測系統的敏感性,確保疫情早發現、早處置。核酸檢測仍然是目前早發現最科學、最有效的手段。低風險地區、低風險人群,長期居家人群,沒有必要進行頻繁地核酸檢測。核酸檢測的重點應該放在高風險人群和高風險崗位的工作人員,以及有疫情的地區。
(中國小康網綜合健康時報、中新網、新京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