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一位核酸采樣志愿者來到東城區國子監附近的核酸檢測點,開始為居民進行采樣。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北京市核酸采樣志愿者招募啟動后,城市副中心已有181名志愿者在核酸采樣一線上崗,他們之中最小的18歲,最大的60多歲,都是有醫學背景的相關專業人員。另外,東城區第一批核酸采樣志愿者經過篩查、審核、培訓后,也于近日正式上崗。他們當中,既有醫護人員,也有高校學生、公職人員。在談到正式上崗后的感受時,多位志愿者說,只有真正成為“大白”的一員,才能明白他們是多么不容易。
6月18日,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秘書處副秘書長高燕在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自5月24日“志愿北京”平臺發布核酸采樣志愿者招募公告以來,截至6月17日,16個區和經開區共報名46247人次,初步資格審核合格18005人,考核合格4600人,累計上崗2466人。
得知媽媽要當“大白” 孩子幫忙報名
6月6日,作為城市副中心第一批核酸采樣志愿者,家住馬駒橋鎮的郭姍姍在距家2公里外的中集物流點,開始了核酸采樣工作。
郭姍姍畢業于醫科院校,有2年的從醫經驗。此次報名成為核酸采樣志愿者之前,她也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我的兒子12歲,他特別興奮地說,媽媽也要成為‘大白’了。孩子還主動幫忙完善報名資料,幫我給證件拍照、上傳。”
郭姍姍說,上崗第一天,馬駒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帶隊醫護人員手把手指導她穿脫防護服,工作期間怕她不習慣高強度工作,會經常詢問“要不要休息一會兒”。
“這些細節讓我特別感動,所以我也提出全天參與采樣的請求,第一天就采樣了1000多人。”下午5點工作結束后,她的臉上印上了深深的口罩勒痕,手指也被汗水浸得發皺。“自己做了,才真正感受到抗擊疫情的3年中‘大白’們有多么不容易。”
18歲醫學生暑假參與采樣服務
18歲的李晴是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的學生,今年剛剛完成3年的在校學習,9月將到潞河醫院實習。此前,她在核酸采樣現場做過秩序維護志愿者,“當時我就想,自己作為醫學生,要是能進行專業的服務就更好了”。
6月18日,李晴第一次的服務點位是在通州區潞城鎮小甘棠村,穿上“大白”防護服后,只露出一雙眼睛的她看不出年齡。李晴平復了一下緊張激動的心情,開始認真工作。在為幾位村民進行采樣后,她也慢慢熟練起來,在保證動作規范的前提下加快了工作節奏。
“由于棉簽要伸到喉嚨處,偶爾有人不適,會發出一聲干嘔的聲音,每當這時我會有點不好意思,想跟對方解釋說必須采樣到位,才能保證得出準確的結果。”李晴說,但大家都非常理解和配合,還會向她表示感謝。能在暑假為防疫做貢獻,她覺得自己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志愿服務得到居民認可和家人支持
東城區北新橋街道海運倉社區居民皮方方曾學過針灸推拿、中醫臨床等專業,畢業后有近3年的從業經驗。經過報名、篩選、線上培訓、線下考核等環節,6月16日,皮方方在北新橋街道南館公園核酸檢測點正式上崗了。
從登記到完成采樣,順利完成一次核酸采樣只需幾十秒。對于每一位“大白”而言,炎炎夏日里真正的考驗,并不在業務。防護服材質雖輕,但密不透風,上下連體,袖口和褲腿都是收緊的,只有兩只眼睛露在外面,不消幾分鐘便汗如雨下。
幾乎每一位完成檢測的居民都會向皮方方說聲“謝謝”,這一刻,她感受到了溫暖與認可。每次忙完任務,皮方方還要趕回家照顧不久前剛剛做完腿部手術、行動不便的母親。“母親特別支持我,每次都說讓我放心、不用惦記。”皮方方說,“大白”雖然辛苦,可居民的認可和家人的支持,卻讓自己愈發篤定,必須完成好這個任務。
新京報記者 張璐 陳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