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等活動的研究周期和成果產出都有較大差異。姚凱認為,科技人才成長和創新效能的激發需要一個寬容開放的事業環境,特別是對于開創性研究、長周期研究、基礎性研究等更加需要一個鼓勵探索和包容失敗的環境,來激勵科研人才積極探索、大膽試錯。 ]
不管是職稱評比還是項目申請,以往對科研人員的評價多與量化指標強相關,未來,這種情況將有實質性改變。
日前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會議指出,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要堅持德才兼備,按照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以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社會公益研究等分類進行人才評價,從構建符合科研活動特點的評價指標、創新評價方式、完善用人單位內部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試點任務,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做法。
這種分類評價的機制,拓寬了對不同類別科研工作者的評價方式。
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對第一財經表示,此次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的方向考慮了科技創新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
在他看來,不同的科技創新活動有不同的時間、技術、資金等條件需求,同時也有不同類型的科研成果和產出形式,如果“一概而論”地以某一種固有套路對所有類別的科技活動和科技人才進行評價,不利于人才充分發揮效能。“這個改革方向對科技人才進行分類評價樹立了一個更加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方向,對未來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突出價值導向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科技人才評價傾向于用量化的方式,比如看論文、年資等。這種評價方式操作上簡單,能規避一部分對評價公平性的質疑,但也相應地出現了一些唯論文、唯資歷等的傾向。
為改變以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近年來,國家在改革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包括“四唯”清理行動、破除科技人才稱號與評價結果簡單掛鉤等。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的80后研究員李虹,在去年,也就是她自己開始招生的第二年就順利獲得了“優青”稱號,用她自己的話說,這個速度有些意想不到。
“去年我是第二次申請優青,第一次申請是在2020年9月我開始招生之前,所以第一次也只是抱著嘗試的態度參與了一下。”李虹告訴第一財經。
李虹解釋,按照既往的評價標準,科研人員申請“優青”,應該是要達到獨立科研的能力,而且獨立科研的能力要突出,因此如果按照國內助研、副研究員這樣的路徑一步一步走過來,“其實能在38歲之前獲得優青是不太可能的”。
在本科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畢業后,李虹因為對生物醫藥學科有濃厚興趣,在碩士和博士求學期間更換了研究方向,開始從事計算生物學交叉學科研究。李虹去年申請的優青門類,也正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不久的“交叉學科”。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數學物理科學部、化學科學部、生命科學部、地球科學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信息科學部、管理科學部、醫學科學部這8個傳統學部之外,新設立了交叉科學部,即基金委第9個科學部。
“起初還在想自己中選是不是因為交叉科學部剛成立競爭小,后來公布錄取比例發現我們的競爭也很激烈,甚至比其他學部中標率還低。可能是我的研究方向確實很符合交叉學科的要求。” 李虹說。
鼓勵交叉學科評價只是評價機制轉變的其中一個方向,去年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則增加了評價制度的內容,在人才評價上,強調要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
2021年版《科學技術進步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國家實行科學技術人員分類評價制度,對從事不同科學技術活動的人員實行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式,突出創新價值、能力、貢獻導向,合理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設置評價周期,形成有利于科學技術人員潛心研究和創新的人才評價體系,激發科學技術人員創新活力。”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韓斌就告訴第一財經,他們所里年輕的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在待遇上非常可觀,另外他們對青年研究員5年內的考評都是不看論文的,一次性將研究經費發放,最終根據國際評估來考核。
分類評價更能“靶向”施策
由于從事研究活動的類型不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等活動的研究周期和成果產出都有較大差異。
其中,做“0到1”的基礎研究比科研跟跑者的研究更艱辛,成功概率更低。這種研究也更需要用非常規的,而不是“算工分”這種簡單的評價方式來評判,并給予長期支持。
姚凱認為,科技人才成長和創新效能的激發需要一個寬容開放的事業環境,特別是對于開創性研究、長周期研究、基礎性研究等更加需要一個鼓勵探索和包容失敗的環境,來激勵科研人才積極探索、大膽試錯。
“如果僅按照論文、年資等硬性指標對人才進行刻板的量化評價,會直接為科技人才帶來無形的‘枷鎖’,限制人才的創新活力。但如果能夠充分考慮項目的創新和成(002001)長潛力,完善科研管理辦法,一些非量化的柔性評價方式將有利于為人才創造一個穩定、靈活、開放的創新環境,這是培養和造就我國戰略科技人才的重要條件,也有助于鞏固我國科技實力,吸引全球科技人才集聚。”他表示。
以上海為例,去年10月上海發布了《關于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全國率先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首批“基礎研究特區”有三個——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委將給予5年資助,三家單位提供1:1配套經費。
入選特區項目的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左智偉告訴記者,以往他們要想拿到“0到1”的項目,過程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些基礎研究項目的特點之一就是不確定性大,基礎研究特區計劃則有工作領導小組和戰略咨詢專家,在評審過程中更看重項目方案中的亮點。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此前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始終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著力點。下一步,科技體制改革的任務將圍繞“人”來展開,比如,改革完善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的價值。
與此同時,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評價作用也亟待加強。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薛姝、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文霞近日撰文稱,用人主體在科技人才評價中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用人主體需積極作為以提高科技人才評價效果。
文章建議,政府部門應在對機構的管理與評估中,破除過度量化的評價導向。在選擇評議者時,盡量選擇“小同行”,至少保證在有一定比例小同行專家的前提下,所有評審專家都在“大同行”范疇內。同時,引導評審專家遵循“價值導向”,對科技人才及成果做出專業化評價。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