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炸鍋#寧德時代用#230億買理財#
6月27日晚間,寧德時代發布公告顯示,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關于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議案》,同意公司使用不超過230億元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保本型投資產品。
寧德時代稱,公司將按照相關規定嚴格控制風險,對投資產品進行嚴格評估,閑置募集資金投資產品必須滿足:1、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產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2、流動性好,不影響募集投資項目的正常進行。擬投資的產品品種包括但不限于保本型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或大額存單等,持有期限不超過12個月。上述投資產品不得用于質押。
寧德時代此前披露的定增方案
寧德時代表示,此次投資目的是為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在不影響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建設和公司正常經營的情況下,公司擬利用部分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以增加資金收益,為公司及股東獲取更多的回報。
從公告來看,本次進行現金管理的資金來源于前不久剛完成的450億定增。按照寧德時代此前披露的定增方案,這些資金將主要用于擴建動力電池產能。而“擬用不超過230億元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顯然不在定增方案中。
值得注意的是,寧德時代此輪定增本就備受爭議,如今這一舉動,更讓公司陷入輿論的風口浪尖。
股民的討論也炸鍋了,募集450億,怎么就拿了一半買理財產品呢?
寧德時代450億定增出爐
早在6月22日盤后,寧德時代曾公告披露定增結果,以410元/股的發行價格,從高瓴、摩根大通銀行、巴克萊銀行、國泰君安(601211)、申萬宏源(000166)等國內外知名機構募集資金總額約450億元,實際募集資金凈額約448.7億元。按照寧德時代披露的資金使用計劃,380億元募集資金用途涉及擴產,剩余70億元則用于新能源先進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
此前,2021年8月,寧德時代在拋出582億定增預案前,也曾使用55億的資金進行理財。2021年7月20日的第二屆董事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議案》,使用不超過人民幣55億元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
隨后,深交所對寧德時代下發了審核問詢函,詢問是否存在過度融資的情形。2021年10月,寧德時代發布回復公告,否認其存在過度融資的情形。
2021年11月,寧德時代調整了定增方案,擬將計劃募集資金總額從不超過582億元下調至不超過450億元。2022年4月,寧德時代定增申請獲得證監會同意注冊的批復。
用閑置資金買理財已然成為上市公司盤活資金的慣用操作,尤其對于電池生產項目等周期性較長的投資計劃而言,但寧德時代本次現金管理的操作仍然難逃輿論漩渦,原因或就在于現金管理并不在原定的定增計劃內。有網友甚至質疑稱寧德時代這是“以科技名義募資,然后玩錢生錢的游戲”。
按照3%的年利率計算,230億元投資金額對應的一年利息收入有6.9億元,即便按照當前貨幣基金的利率2%計算,一年的利息收入也有4.6億元。
早前,寧德時代披露了上市以來“最差”一季報。1-3月,公司歸母凈利潤降至14.93億元,同比下滑23.62%;扣非凈利潤降至9.77億元,降幅41.57%。公司毛利率由上年同期27.28%降至14.48%,銷售凈利率由12.23%降至4.06%,雙雙創下歷史新低。
現在,處于輿論風口的寧德時代,二季報的業績是上還是下,市場各有說法,很難統一。
6月27日,在一片普漲行情中,寧德時代跌2.57%,報549元/股,總市值達1.28萬億;不過按定增發行價格410元/股算,獲配機構目前仍浮盈33.90%。
新能源行業競爭加劇
憑借產能持續擴張和規模化成本優勢,寧德時代在短短幾年間迅速成長為覆蓋全球的鋰電池龍頭企業,公司市值由上市之初的500億元一度狂奔至1.6萬億元高點。在此前的諸多評價中,超高市場占有率帶來的“議價”能力是寧德時代最鮮明的“標簽”。依靠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寧德時代被認為擁有遠超行業上下游的“話語權”,在上下游企業紛紛遭受虧損的年份里,公司始終保持著經營業績穩步向前。
然而,隨著一季度經營業績的大幅下滑,寧德時代的“定價”能力開始遭受沖擊。二線品牌不斷突圍、車企“去寧化”,寧德時代所面臨這些困境的背后,正是動力電池行業硝煙四起。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此前,寧德時代的市占率已經連續兩年在50%以上,占據了中國動力(600482)電池的半壁江山。但今年以來,“寧王”的地位被撼動,前5個月,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車量市占比跌至47.05%,相比去年市占率(52.1%)下滑了超5個百分點。
而排在第二的比亞迪(002594)今年前5個月市占率提升至22.58%,相比去年市占率(16.2%)上升了6.38個百分點。今年4月,比亞迪還憑借“刀片電池”在磷酸鐵鋰電池市占率方面反超寧德時代。
在450億元定增落地后,6月23日,寧德時代發布第三代CTP——麒麟電池。據寧德時代發布的信息,麒麟電池體積利用率突破72%,系統能量密度可達255Wh/kg,可實現整車1000公里續航以及10分鐘快充,新電池將于2023年量產。
上市公司熱衷“理財”
據央視新聞消息,2022年以來,逾850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超4300億元。
數據顯示,就在6月27日當天,包括寧德時代在內,有近3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用閑置募集/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相關公告。從資金規模來看,寧德時代一騎絕塵。其他公司的投資規模多為數億到數十億元不等,如:密封科技(2.84億元)、德方納米(300769)(32億元)、安聯銳視(9億元)、申昊科技(2.5億元)、英飛拓(002528)(8億元)等。
不過,像寧德時代數百億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上市公司仍為鳳毛麟角。
總體而言,今年來上市公司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熱度依舊不減。數據顯示,截至6月27日,今年認購/持有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已達到903家,去年全年為1306家。從認購規模來看,認購資金合計超過百億的有江蘇國泰(002091)(177.88億元)和中國電信(101.70億元)2家。認購金額在50億元以上的有6家,還包括中信證券(600030)(90億元)、濰柴動力(000338)(72.98億元)、迪阿股份(63.94億元)、航發動力(600893)(60.00億元)等。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上市公司大部分資金會優先投放至生產經營活動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閑置資金則可以購買理財,但需注重安全性,不可進行投機活動。對投資者而言,不必過分擔心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更需關注的是企業自身經營發展狀況。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中心副主任陶金認為,在投資回報率下降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客觀上有利于增加預期盈利。但過度購買理財產品,將增加投資風險,影響其經營穩定性及競爭力。因此,投資者需關注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規模變化及短期異常投資行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