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在上汽集團(600104)“上汽星云”平臺的技術溝通會上,上汽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副院長康華平向包括經濟觀察網記者在內的媒體介紹,“上汽星云”平臺2022-2023年計劃推出16款電動車型,包括智己、飛凡、榮威、MG四個品牌。
“上汽星云”是上汽集團打造的純電專屬系統化平臺。目前,很多車企都擁有純電平臺,例如比亞迪(002594)e平臺、大眾汽車MEB平臺、現代起亞E-GMP、吉利SEA浩瀚平臺等。與“油改電”車型相比,基于純電平臺打造的車型在成本、空間、性能等方面更適應電動化時代的要求。
上汽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常務副院長蘆勇表示,與其他車企的純電平臺相比,“上汽星云”的優勢在于技術延展性!啊掀窃啤环Q為專屬系統化平臺,如果車企只是生產某一款純電車,也可以叫純電專屬平臺,但是它不能形成系統化。所有做平臺的車企最怕的是平臺的帶寬和梯度不夠,無法適配不同的車型。”他說。
據介紹,“上汽星云”平臺擁有44~150kWh能量矩陣、150~600kW功率范圍,覆蓋全球市場緊湊型車、中型車、中大型車、豪華車和轎車、跑車、SUV、MPV等多級別、多種類整車產品,兼容高壓鑄造、固態電池、線控底盤、全棧電氣架構、無人駕駛等軟硬件科技。
作為“上汽星云”平臺的服務對象,智己、飛凡、榮威、MG品牌市場定位差異巨大,其中智己售價區間高達40萬元,而榮威和MG的售價區間集中在10萬元上下。四個品牌在共同使用“上汽星云”平臺后,如何保障自身品牌差異性,也成為了外界關注的一個問題。
對此,上汽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管熠中解釋稱,“上汽星云”平臺支持超級安全、超級性能、超級智能。雖然上汽不同品牌之間存在差異性,但對安全、性能、智能要求是可以有共通之處的。“上汽星云”平臺為不同品牌提供一個體系性、基礎性的保障,在這個基礎之上,各品牌仍然可以發揮各自的特色和專長。
“一開始做星云平臺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有好幾個細分的要素,高端的、中端的細分的架構序列,這個基礎給高端(品牌)的留下了空間,給中端(品牌)也留下了潛力”,康華平進一步舉例稱,智己是一個高端品牌,它必須有高端的專屬特性。星云平臺規劃之初,并沒有包括空氣彈簧、后輪轉向這類高端配置,但智己自己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星云”的應用面臨芯片供應方面的挑戰。2021年以來,大眾、豐田、日產、本田、福特等車企均因芯片短缺而削減過產能調整。今年5月末,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借用可達鴨玩偶繼續表達了對汽車芯片的憂慮:“現在缺少的芯片大多是專有芯片,這些芯片價格相對便宜,受到的關注不高,但卻出現了短缺”。
蘆勇也坦言,整個芯片應用中,中國的芯片大概只占2%。芯片需求規模比較大,不是哪一個企業自己這點量可以平攤掉芯片開發投入。上汽自己通過需求端驅動,去年做了386個芯片,今年在途的200多個,緩解的不僅是保供,還有卡脖子的問題。相信過一兩年中國芯片投資會非常大,會有很大改觀,包括所有車廠都認識到這塊的重要性。
另外,上汽在此次溝通會上還回應了車機與手機融合發展的問題。近兩年來,手機廠跨界造車、汽車廠跨界造手機的傳聞層出不窮。近期,吉利收購魅族科技的消息就引發了外界熱議。
“我們也是在策劃這樣一個(與)手機廠商的深度融合,手機和車機最初的互聯,手機可以投屏,手機上的操作在屏幕上可以進行。第二步互通,手機和車機可以有一些交互,不僅是單方面手機上的功能在車機上能夠投屏,更深層次是手機和車機互融,互相的調用、切換等,上汽在這方面有很深的思考!鄙掀瘓F技術管理部副總經理沈浩明表示。
管熠中則透露,上汽集團計劃最快在6月底至7月初之間,由集團領導公布手機與車機相關業務的新進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