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5傳播力與免疫逃逸能力增強,潛伏期更短,致病力尚未發現明顯改變。
新變異株來襲。
7月5日、6日,西安、北京分別報告奧密克戎BA.5毒株引發的本土疫情。
自3月15日南非率先報告BA.5毒株以來,這一毒株的影響力漸漸攀升。在6月中下旬,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提示,BA.4與BA.5毒株(下稱BA.4/5)已成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
從國外科學家發布的研究結果來看,BA.4/5毒株的傳播力與免疫逃逸能力均較先前流行的毒株顯著增強,不過其致病力尚無明確結論。
在新一輪本土疫情之下,西安已于7月6日0時起采取為期7日的臨時性管控措施;北京也要求從7月11日起,進入人群聚集場所的人員須接種疫苗。
面對新敵,應當如何進一步做到精準科學防控?在受訪專家看來,哨點監測與疫苗接種將被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譚曉東表示,老年人及基礎性疾病患者等免疫能力低下人群,應作為加強免疫的優先接種對象。-新華社
免疫逃逸更強,致病力尚無定論
3月15日,全球病毒基因共享數據庫(GISAID)首次收集到BA.5的基因序列,由南非率先報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6月29日發布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周報,在6月13日至19日報告的全球新冠病毒基因測序樣本中,BA.4占12%,BA.5占43%,BA.4/5首次取代BA.2成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
討論新冠病毒變異株,傳播力、免疫逃逸能力以及致病力是繞不開的三個主題。國外已有科研文章顯示了初步分析結果。
6月8日,《Cell》雜志刊發了由英國牛津大學學者撰寫的文章。文章指出,L452R及F486V兩個新增突變導致BA.4/5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顯著增強,更容易出現突破性感染。
6月28日,南非科學家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公布的真實世界研究結果顯示,在BA.4/5感染者中,18.9%有既往感染史,這一比例高于BA.1及過往其他變異株感染者。
致病力方面,學界則傳來不同聲音。5月26日,日本東京大學學者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與BA.2相比,BA.4/5毒株在人肺細胞中的復制效率更高,而當以倉鼠為試驗載體時,BA.4/5毒株的致病力更強。
但是前述南非科學家研究結果指出,原始毒株、貝塔毒株、德爾塔毒株、BA.1毒株和BA.4/5毒株在真實世界中的死亡比例分別為5.3%、6.9%、6.4%、2.5%和1.9%,而BA.4/5毒株與BA.2毒株的致病力差別沒有統計學意義。
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與基于動物的研究相比,真實世界研究更具可信度。新加坡自5月中旬起迎來BA.4/5毒株大流行,迄今為止超過99%的感染者均為無癥狀或輕癥,并未發現毒株致病力有顯著提升。
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譚曉東表示,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較先前發現的奧密克戎分支毒株而言,BA.4/5毒株的傳播力與免疫逃逸能力增強,潛伏期更短,但致病力尚未發現明顯改變。總體上,BA.4/5毒株并未逃脫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特性。
基于原始毒株的疫苗對防重癥死亡依然有效
根據5月28日發布的《中國疾控中心周報》,我國已在4至5月份發現首例由境外輸入的BA.5感染者。
據介紹,4月27日,一架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始發的客機飛抵上海浦東國際機場。4月29日,一位37歲的中國旅客核酸檢測結果呈陽,并于當日被診斷為新冠肺炎輕型病例。該旅客4月25日從烏干達出發,26、27日分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與韓國首爾轉機,先前曾在中國和烏干達接種了4劑次國藥集團北京生物疫苗。5月13日,該患者的鼻咽拭子樣本接受了基因測序,結果顯示為BA.5毒株。
在6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來自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疾控中心的多位人士指出,要高度警惕BA.4/5境外輸入傳播。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王文玲表示,今年2月份以來,我國流行的主要病毒株是BA.2亞分支系列。5月,國內從輸入病例中首次檢出BA.4/5。近期,境外輸入病例中發現的BA.4/5感染者數量呈逐步增加跡象,近日我國澳門疫情系由BA.5變異株引發。從現有的初步研究結果來看,BA.4/5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略有增強,防控難度將有所增加,我國外防輸入壓力增大。
陜西西安成為中國大陸地區首個報告BA.5本土疫情的城市。7月2日,西安在重點人群核酸篩查中發現1名核酸陽性人員,截至7月6日24時,現有在院隔離治療本土確診病例14例、隔離醫學觀察無癥狀感染者19例。
7月5日,在西安市召開的疫情防控發布會上,西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馬超鋒通報稱,陽性感染者此次感染的毒株均為BA.5.2分支,絕大多數與廢品回收人員或其相關人員有關,病毒來自境外,但源頭尚不明確。
自7月6日0時起,西安在全市部分公共場所實行7天臨時性管控措施。包括公眾娛樂休閑場所、人員聚集經營性場所、公共文化活動場所暫停營業,暫停堂食,中小學、幼兒園提前放假等。
7月6日,北京同樣報告BA.5本土疫情。據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龐星火介紹,北京市疾控中心實驗室對7月5日通報的3例感染者的標本進行基因測序,結果顯示病毒均屬于BA.5.2分支。
基因序列比對結果顯示,3例感染者與北京市現有及既往本土病例、北京市境外輸入病例序列同源性低,為不同傳播鏈。綜合流行病學調查及基因測序結果,初步考慮本次疫情為輸入病例引起的本土聚集性疫情。
面對新敵,如何進一步做到精準科學防控?
譚曉東表示,根據BA.5目前掌握的特點,一旦發生社區傳播,再回頭溯源管控,往往要付出很大代價。因此在未發生疫情時,需要加強對重點人群的核酸檢測以及哨點監測,把好“入口關”。而在發生疫情時,采取一定的物理隔離措施還是有必要的。
受訪專家均提及疫苗接種的必要性。常榮山呼吁,使用疫苗是防控成本最低的舉措,應當進一步加快針對新變異株的疫苗研發工作,3歲以上兒童及60歲以上老人應盡快接種疫苗,尤其是重組蛋白疫苗。譚曉東則說,老年人及基礎性疾病患者等免疫能力低下人群,應作為加強免疫的優先接種對象。
前述南非科學家研究結論顯示,基于原始毒株的疫苗對于預防因BA.4/5毒株導致的住院、重癥及死亡仍然有效,接種三劑次阿斯利康或輝瑞疫苗能夠提供73%的保護效力。
常榮山還提示,除BA.4/5毒株外,應高度關注奧密克戎新亞型BA.2.75的流行狀況。BA.2.75由印度率先報告,目前已有至少8個國家報告了病例出現。較其母株BA.2而言,BA.2.75在刺突蛋白上亦產生新的突變,進一步增強其免疫逃逸能力。
“眼下,應密切注意境外赴華人員的基因測序結果,BA.2.75預計又將成為‘外防輸入’的一場大考。”常榮山說。
(作者:尤方明 編輯:李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