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感染病例不斷在全球擴散,新冠疫苗和新冠治療藥物再次受到廣泛關注。目前,中和抗體、小分子藥物和疫苗三位一體,相互配合以應對疫情。近幾天,中和抗體臨床落地進展加速。
7月7日,騰盛博藥及其旗下控股公司騰盛華創醫藥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宣布,其長效新冠中和抗體安巴韋單抗和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在中國商業化上市。騰盛博藥安巴韋單抗和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于2021年12月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準,此次騰盛博藥首批抗體藥物實現商業放行,也標志著這一聯合療法正式開啟商業化的重要里程碑。
而在前一天,阿斯利康中和抗體Evusheld(AZD7442、恩適得)成功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通過特殊進口審批,用于成人和青少年(年齡≥12歲且體重≥40kg)的新冠病毒暴露前預防。Evusheld是由兩種長效單克隆抗體組合,2021年12月8日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用于因疾病或免疫抑制藥物導致中度至重度免疫受損的成人和青少年(12歲及以上,體重40公斤或以上),以及不宜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或對新冠疫苗免疫應答不足的人群的暴露前預防。
全球對現有新冠中和抗體藥物的有效性尤為關注,特別是當前全球新增感染者數量仍處于高位,波及范圍仍在擴大。中和抗體能否應對新冠疫情,能否大規模實現市場應用,依舊成為業內聚焦的重點話題。
對此,有證券機構研究所負責人、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強調,中和抗體價格貴,未來出路就是重癥病人急救,并且該類藥物使用起來較為不便。在應對變異株的同時,關注提高技術壁壘、產能、商業化布局等問題,將成為各家中和抗體在研企業未來競爭的主要方向。
“新冠特效藥的市場前景并不在于其能治療多少重癥患者,如果僅僅在重癥患者治療上有效,藥物的市場前景反而不大。相反,新冠特效藥的最大看點是在輕癥患者的治療上,尤其是能否走OTC渠道。”該分析師強調,藥物最好的銷量是需要看家中藥箱是否有一定的存量,絕大多數能夠存放在家庭藥箱的藥物都是常用藥,是市場大品種,這也意味著背后市場銷量可觀。很顯然,中和抗體不具備這樣的特質。
兩款中和抗體接連落地應用
騰盛博藥安巴韋單抗和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主要用于治療輕型和普通型且伴有進展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風險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歲,體重≥40kg)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其中青少年(12-17歲,體重≥40kg)適應癥人群為附條件批準。該聯合療法于2022年3月獲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批準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
2022年3月21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關于切實做好當前疫情防控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新增藥品,各省級醫療保障部門參照《國家醫療保障局財政部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保障的通知》(國醫保電〔2020〕5號)相關要求,將其臨時性納入本省份醫保基金支付范圍。自2022年3月22日起,多個省市醫療保障局陸續執行了該通知的指示,將安巴韋單抗和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納入本地醫保基金支付范圍。
在此次騰盛博藥中和抗體落地應用之際,阿斯利康中和抗體Evusheld落地海南博鰲也標志著該藥成為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可以用于新冠病毒感染預防的藥物,在中國大陸的首次先行先試準入。
PROVENT III期暴露前預防試驗詳細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阿斯利康Evusheld使新冠有癥狀感染風險降低了77%(初步分析)和83%(6個月隨訪分析)。在6個月的隨訪期間,Evusheld組受試者沒有出現新冠嚴重癥狀或相關死亡病例。超過75%的PROVENT受試者,包括免疫力較低和可能對疫苗接種免疫反應不足的人群,在基線時存在合并癥,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癥風險增加。另外,藥代動力學數據顯示,Evusheld濃度在給藥后6個月內在血清中保持高水平,表明單劑量Evusheld可以對新冠病毒提供至少6個月的免疫保護。
在Evusheld落地后,瑞康醫藥(002589)投資者關系部門相關人士也透露,公司與阿斯利康長期合作,應該可以拿到 Evusheld 中國大陸代理,但公司應不是唯一代理商,預計阿斯利康會找幾家代理商。該消息也使得瑞康醫藥在7月6日午后封上漲停板至收盤,在7月7日,瑞康醫藥開盤漲停,報4.71元,市值70.87億元。
目前,根據《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的批復》,可在博鰲樂城先行區使用,新藥現已落地瑞金海南醫院和博鰲超級醫院,Evusheld需一次性在兩個不同部位進行肌肉注射,注射后應住院觀察一晚。市場消息稱,該藥物尚不能使用醫保結算,兩針價格為13300元。
至于騰盛博藥的中和抗體市場定價,此前有傳言稱一劑價格要8000元,不過研發藥物的騰盛博藥已經否認這一價格。對于最終定價,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求證其內部人士也尚未得到回復。
談及中和抗體定價背后的市場潛力,有企業高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在新冠治療藥物的選擇上,口服小分子藥物服用方便,一旦免疫壁壘被突破以后,這類藥物也具有便捷性的優勢,但是不排除有部分免疫缺陷人群需要用新冠中和抗體來治療。盡管抗體藥物成本較高,定價會比疫苗和口服小分子藥高,但對具備預防效果的中和抗體藥物市場前景依舊看好。不過,如果中和抗體藥物只聚焦重癥市場,空間不免有些狹窄。
華興證券研究所負責人、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趙冰博士也曾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僅僅將中和抗體用于新冠肺炎治療,我國的市場并不大,而中和抗體能用于預防,效果不比疫苗差,但是價格相對而言會較為昂貴。“但實際上,不少中和抗體在研企業也正在進行有關中和抗體用于預防的研究。如果這一研究能夠成功,中和抗體的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趙冰博士稱。
中和抗體能否應對疫情挑戰?
據Antibody Therapeutics數據庫統計,截至目前,全球共有上百個靶向新冠病毒S蛋白的中和抗體項目,其中至少有20個在研項目已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此外,算上騰盛博藥和阿斯利康新冠中和抗體,包括再生元的casirivimab/imdevimab聯合療法、禮來/君實生物合作開發的etesevimab/bamlanivimab聯合療法、葛蘭素史克與Vir Biotechnology合作研發的Sotrovimab,全球已有5款中和抗體或組合療法獲得緊急使用授權,
作為新冠治療的特效藥,中和抗體藥物也吸引了國內藥企爭相布局。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目前國內獲批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的新冠中和抗體藥物超過10款,包括君實生物的JS016和JS026、丹序生物/百濟神州聯合開發的DXP-604和DXP-593、邁威生物MW33、神州細胞SCTA01、綠葉制藥LY-CovMab、復宏漢霖HLX70、濟民可信JMB2002、和鉑醫藥47D11等。
其中,君實生物的JS016(通用名:埃特司韋單抗,etesevimab或LY-CoV016)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最早參與全球抗疫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藥物,與禮來巴尼韋單抗(bamlanivimab,LY-CoV555)組成的雙抗體療法已獲得全球四大洲超過15個國家和地區的緊急使用授權,是全球首個也是目前唯一可在全年齡段人群中用于預防和治療的中和抗體療法,包括12歲以下的兒童和嬰兒。
不過,在多家藥企爭相布局該市場之際,此前也不斷有研究結果顯示,多款抗體藥物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無效。例如,由于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病毒不斷變異,在已上市的幾款藥物中,羅氏&再生元的REGEN-COV(casirivimab+imdevimab) 以及禮來的Bamlanvimab+etesevimab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無效,因此FDA于2022年1月24日修訂對這兩種新冠中和抗體的緊急使用權,限制其在美國范圍內使用,并將這些抗體的使用限制于那些感染或暴露于對這些治療敏感的新冠病毒變種的患者。
此外,在今年3月,葛蘭素史克(GSK)與合作伙伴VIR Biotechnology也聯合宣布,美國FDA已修訂了單抗藥物sotrovimab的緊急使用授權(EUA)情況說明書(Fact Sheet)。FDA已經確定,基于所有可用證據,包括VIR產生的新的活病毒數據,sotrovimab 500mg劑量不太可能對奧密克戎BA.2(Omicron BA.2)變異株有效。基于此,葛蘭素史克與VIR正在準備一套數據以支持更高劑量sotrovimab用于奧密克戎BA.2變異株,并將與世界各地的監管和醫療機構分享這些數據以供討論。而在此前,諸多業內人士認為,GSK的中和抗體是最被看好的產品之一。
有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稱,中和抗體藥物主要是通過阻斷刺突蛋白跟其受體ACE2的結合或者阻斷刺突蛋白的構象變化來抑制病毒的入侵,而奧密克戎突變株在病毒刺突蛋白上存在大量突變。基于已發表的文獻和新冠S蛋白和不同中和抗體的結構,其中的一些突變可能會對相當一部分中和抗體藥物的治療效果帶來影響,但具體到某個抗體的影響程度,還需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盡管中和抗體領域有爭議,但濟民可信大分子總經理王學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和抗體兼具預防和治療的作用。與疫苗相比,中和抗體不僅可用于治療受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也可用于預防性療法,給易感染人群提供被動免疫能力。同時,中和抗體起效快,在接受注射后能夠立即生效,卻對于不能對疫苗產生足夠免疫應答(如老年人和免疫系統受到抑制的患者)同樣有效,特異性強,又被稱為“生物導彈”。
“具備中和活性的單克隆抗體具有特異性好、安全性高、作用機制明確、便于大規模生產、可同時用于預防和治療等優點,目前已經在許多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臨床應用中取得積極效果。”王學萍說道。
針對中和抗體的市場表現,興業證券(601377)分析報告分析稱,2021年末,預計中和抗體的市場空間可達68.7億-146.4億美元。其中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空間更大,達到54.3億-110.4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市場規模約14.4億-36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和抗體用于患者治療的市場空間更大,約62.4億-132億美元;用于高風險人群預防時,因為價格高、預防時間短等劣勢,疫苗研發成功后很容易被替代,市場規模相對較小,或將不超過10億美元。
(作者:季媛媛 編輯:包芳鳴)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