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促使資金涌入避險資產,持續推高美元幣值。美元指數日前已逼近107大關,創20年來新高。
截至北京時間7月7日16:14,美元指數報106.7。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交易員和策略師認為,強美元仍有上行動能,避險功能再度凸顯,歐元區和英國的經濟疲軟再度凸顯了美元的優勢,歐元和美元可能在20年來首次實現1:1的平價。
強美元將持續
近期,巴克萊發布題為“昂貴的美元是所有尾部風險的總和”的匯率展望報告,該標題似乎總結了美元走強的原因——俄烏問題、歐洲的天然氣短缺、美國的通脹問題有可能推動美元對主要貨幣再升值、衰退風險等等。即使多數機構認為美元長期可能被高估,但這些風險極有可能導致美元在短期內漲勢超調。
周三發布的6月FOMC貨幣政策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們并沒有就衰退展開討論。會議焦點集中在通脹(提及20多次)和未來幾個月的加息計劃上。美聯儲更擔心的是高通脹變得“根深蒂固”,而不是潛在衰退風險,這也提振了市場對央行繼續激進加息的預期。美聯儲6月已宣布加息75個基點(BP),為28年來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加息,7月份料繼續加息75BP,或至少50BP。
“市場目前押注美聯儲7月27日會議上加息75BP至2.25%~2.5%區間的概率為92.7%。”FXTM富拓首席中文分析師楊傲正對記者表示,從技術面來看,美元指數在突破106.80水平后將指向109.50的阻力位。
法興銀行首席外匯策略師Kit Jucks對記者表示,只有在全球經濟走上更可持續的增長道路、能源價格見頂、美聯儲緊縮政策結束在望、俄羅斯對歐洲經濟復蘇的威脅減弱時,美元才會真正下跌。
歐元或對美元實現平價
歐元/美元在過去20年來都交易在1以上,即使是在歐債危機前后也沒有突破1的關口。但機構認為,這一次平價可能不再是夢。
本周,金融市場走勢震蕩,美元對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貨幣全線走高。受強勢美元影響,周三歐元/美元一度跌至1.01841,創20年來最低水平,非常接近1:1平價。截至北京時間7月7日17:00,歐元/美元報1.0189。
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佩里(Joe Perry)對記者表示,該貨幣對(currency peg)2021年5月以來一直走低。投資者擔心歐洲央行作為不夠,不能幫助歐洲經濟避開高企的通脹。事實也是如此。從2021年5月開始的一年里,歐元區通脹不斷攀升,最近在2022年5月達到8.6%高點。但央行執委會在上次會議上表示,會在7月加息25BP,也有部分成員支持加息50BP。
事實上,歐元區的衰退風險遠超美國。高盛最新表示,明年美國經濟進入衰退的風險為30%,而歐元區為40%,英國為45%。兩周前,S&P全球制造業PMI數據顯示,歐元區很多國家的PMI低于預期,催生衰退就在眼前的恐懼心理。6月歐元區整體PMI從54.6跌至52.1。“所以,歐元區不僅通脹飆升,同時成長也放緩。歐洲央行左右為難,該加息還是按兵不動?”佩里表示,美國的情況和歐元區相似,只是美聯儲的境況比歐洲央行好得多。
在他看來,“1”只是個心理價位,不具有任何意義,歐元/美元甚至能夠低于平價。“貨幣對上次下破1是在2002年12月,在2000年1月和2002年7月之間,也曾低于平價。月圖水平支撐位在0.9608和0.9332。歐元/美元甚至曾于2000年10月,觸及0.8231低點。”
如何影響中國市場
強美元之下,全球各市場都難免受到影響,中國亦然。
就人民幣而言,區間波動仍是機構的共識預測,各大投行對美元/人民幣的預測維持在6.6~6.9的區間。未來,出口、跨境資金流動情況仍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近期,美國取消對華加征關稅預期升溫,本周初人民幣一度短期走升。巴克萊外匯、宏觀策略師張蒙近期對記者表示,假設關稅完全取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REER)料升值1.8%;如果是部分取消,或相當于REER升值0.3%,即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考慮到疫情后中國出口的增長和人民幣仍然堅挺的估值,我們認為將降低關稅與人民幣大幅升值等同起來的看法過于激進。”她表示,中國央行更可能會尋求維持一籃子貨幣指數(CFETS)的穩定。
渣打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師丁爽稱,若自7月起美國取消全部對華加征關稅,有望提升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占GDP比值的0.2到0.3個百分點。
就債市而言,上半年,由于中美利差倒掛、地緣政治風險發酵,國際資金大幅流出中國債市,2~5月累計凈流出近3000億元人民幣,境外投資者對中國國債的持有量從4月的10.5%降至10.3%,不過機構預計7月國際資金有望回流中國債市。但整體而言,債市表現仍將由境內交易主導。
南銀理財方面對記者表示,債市震蕩格局未變,下半年10年期國債將在2.7%~3.0%的區間波動。從融資需求來看,三季度國內消費修復、地產回暖疊加基建投資支撐,經濟改善的確定性最高,所以利率中樞可能上行10~15BP。四季度債市的調整壓力會有所緩和,債市利率存在略回落的可能。
就股市來看,投資者擔憂美國經濟衰退或市場大幅調整,對北亞地區資金流動產生了巨大影響,但A股及東盟市場則更為穩健。瑞銀證券中國策略分析師孟磊此前對記者稱,考慮到美國可能對中國出口產品取消部分關稅,互聯網相關領域的監管周期有望見頂,海外資金將在2022年下半年重回中國市場。6月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730億元。
高盛策略團隊最新提及,MSCI中國指數自3月中旬低點反彈25%,顯示市場情緒已經改善。投資者倉位尚未完全體現更積極的情緒。主動型全球公募基金仍低配中國股票約440個基點,而新興市場及亞洲公募基金配置對港股的倉位和中概股板塊的配置也有待提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