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還在擔任日本首相的時候,曾有媒體報道稱其鐘愛電影《至暗時刻》。
當地時間8日,一場再平常不過的街頭演說,卻意外地令他遭遇了生命中的“至暗時刻”。
據央視新聞報道,8日,安倍晉三在遭到槍擊后,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多位日本民眾通過社交媒體告訴第一財經,對于這一突發事件感到“太意外”了,“聽到新聞主播的聲音都在顫抖”。
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中心主任陳子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盡管日本社會中針對政客的槍擊案并不多,但也有歷史傳統,1960年7月14日,安倍晉三的外公岸信介也曾遇刺,當時腿部受了刀傷。
“一門三宰相”
現年67歲的安倍出生于日本的政治世家。他的父親安倍晉太郎是日本老牌政客,曾任日本外務大臣;其外祖父岸信介、外叔公佐藤榮作均曾擔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因此有“一門三宰相”之稱。
1982年,安倍晉三初入政壇,1993年起獲選為山口縣眾議院議員。此后仕途一路順暢,先后出任自由民主黨干事長及內閣官房長官。2006年短暫擔任過日本首相,但僅僅一年后就因身體原因以及一系列丑聞,被迫于2007年辭去首相一職。
直到2012年,安倍才東山再起,再次擔任日本首相,并連任至2020年8月底。當年8月28日,安倍在記者會上正式宣布辭職,稱潰瘍性大腸炎復發需要治療,并對自己在任期中途辭職表示歉意。
隨后,時任安倍內閣的官房長官菅義偉接任首相。一年后,菅義偉宣布不參與自民黨黨首競選。在此后的自民黨黨內選舉中,岸田文雄勝出,成為新一任日本首相。
日本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
2020年8月24日,對于安倍晉三來說,是個歷史性的時刻。在這一天,他連續擔任日本首相的時間超越了他的外叔公、日本前首相佐藤榮作,成為日本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
在安倍第二度出任首相前,日本政壇一直亂象紛呈,更換首相猶如走馬燈,一度出現了“六年換七相“的局面。
那么,安倍為何能在2012年后把持日本政壇長達8年之久?陳子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安倍之所以能成為“最長任期”首相,離不開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多重因素。
“首先,由于自民黨內部改革削弱派系勢力,干事長對人事任免的權利前所未有的強化,為安倍穩定執政鋪平道路。”陳子雷說,“其次,日本民眾疲于此前首相的頻繁更迭,不滿政治混亂的現狀,再加上安倍在當時于日本政壇缺少競爭對手,無論是政黨內部,還是日本國民都渴求穩定。這些因素均為安倍連續執政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同時,陳子雷認為,當時外部環境也有利于安倍的政權穩定。“全球經濟自2008年開始復蘇,日本經濟也亦步亦趨。日本的資本市場在這些年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掩蓋了實體經濟中諸如少子老齡化帶來的不足。就業壓力整體不大,個人消費也撐起了此前的經濟增長,進出口表現不錯。投資由于受公共債務的制約,增長微弱,但總體表現不錯。”他說。
2012年上任伊始,安倍射出了旨在提振經濟活力的三支“箭”。素有“安倍經濟政策教父”之稱的經濟學家濱田宏一(Koichi Hamada)曾如此評價“安倍經濟學”:“三支箭”最初在幫助日本社會擺脫通縮和恢復經濟活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令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提高、就業情況改善、物價擺脫負增長。此外,日元疲弱也令出口商獲益,日經股指也一度觸及近三十年來的高位。
陳子雷評價稱,安倍在8年執政中采取了比較符合民心的政策,除了增加消費稅這個主要爭議。在8年間,日本的消費稅兩度提升。2014年,安倍政權將此前5%的消費稅上調至8%,2019年又將8%的消費稅上調至10%。為了探明日本民眾對消費稅的真實意愿,安倍還一度解散眾議院,提前大選。不過,解散眾議院本就是日本首相在應對復雜局面、擺脫不利困境、爭取主動權時的一種策略。
“最終,安倍還是跨過了這道坎,在幾度推遲后,還是將消費稅上調至10%,渡過了執政中的一大難關。”陳子雷說道。
兩次訪華
談及安倍任期中印象最深的事件,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陳友駿覺得是安倍的兩次訪華。2006年10月8日至9日,安倍晉三開啟首個首相任期時便迅速訪華。這次訪華被喻為中日關系的“破冰之旅”。陳友駿說:“當時,安倍剛上任就開啟訪華,有點顛覆性效應。因為二戰后一般日本首相的首次出訪會選擇美國。當然,當時的客觀背景,比如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歷史問題上屢犯錯誤等,讓當時中日關系陷入比較尷尬的境地。安倍上臺后顯示出要改善中日關系的決心和意志。”
陳子雷也認為安倍任期中令他印象最深的事件是中日關系的改善。2018年10月25日,安倍訪華,這也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首度訪華,為當時的中日關系掀起了一個小高潮。行前安倍還在登機前更新了自己的推特:“羽田機場的藍天。已經有七年沒正式訪問中國了。雖然存在著種種的問題,但也正因此,才更應該敞開心扉,坦率地講出心聲。借此次機會,我想把日中關系推進到新的階段。”
“其實,第二個任期伊始,安倍對華態度還是比較強硬的,但后來出于個人、自民黨、日本經濟等各種因素,安倍慢慢放低姿態,選擇緩和中日關系。”陳友駿說道,“之后中日自2015年至疫情前開啟了蜜月期,當時中日高層頻繁互動,把中日關系帶回正軌。”
當時中日雙方舉辦了首屆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中日本幣互換協議也重新啟動。1年多后,安倍又出席了在四川舉辦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表示愿與中方一起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的落地。
陳子雷說,中日間的積極互動,不僅有利于兩國關系的長期發展,也有利于當時安倍的執政。
就在安倍辭職后不久,中國和日本通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首次達成了雙邊關稅減讓安排,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簡而言之,RCEP將取消日本約91.5%的出口商品以及98.6%的進口商品關稅,為中日雙邊貿易提速助力。
此外,安倍任內也力挺多邊自由貿易。近年來,日本政府一直在積極推進自貿區戰略布局。2017年年初,美國宣布退出跨太平洋(601099)伙伴關系協定(TPP)后,安倍政府主導了除美國以外的11國簽署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2019年年底,日本與美國“閃電式”談判并簽署了“迷你版”《日美貿易協定》,被視為安倍任內的“加分項”。盡管這項“速成”的自貿協定盡管并沒有涵蓋日美貿易的所有領域。此外,日本還分別與歐盟和英國達成了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協定和日英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還有這些遺憾
安倍曾表示,修憲、“北方四島”以及人質問題未能推動是任期內的三大遺憾。其中,修憲被視為安倍自2012年開啟第二個首相任期來的夙愿。陳子雷認為,安倍遲遲未能如愿,主要是日本國內尚沒有形成相應的氛圍。在他看來,未來安倍繼任者要推動的可能性也很小。
同時,安倍一直把夏季奧運會時隔半個世紀后再度回歸日本,視為“日本再次振興的一個標志”。在2019年12月15日舉行的日本東京奧運會主會場竣工儀式上,安倍表示將把這屆東京奧運會辦成“向世界展現日本力量的大會”。但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東京奧運會無奈地延期一年舉行。疫情下,東京奧運會留給日本的顯然無法與當初安倍的雄心壯志相提并論。
安倍的突然請辭還把疫情重創下的經濟難題留給了后任。在陳子雷看來,“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從2013年射出后,貨幣政策實際上產生了一定效果,但也不及預期,因為當前依舊沒有達到2%的通脹目標,但對股市的反彈、日企稅后保留利潤的增加,還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在財政政策方面,公共債務沒有減少,固定資產的投資、公共投資等也基本上沒有增長;增長戰略方面,距離把日本建設成一個國民人人都能在家庭和職場活躍的“一億總活躍社會”目標,尚存距離。
由于民眾當時不滿安倍政府對疫情的處理方式,尤其是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幾乎抹殺了“安倍經濟學”過去的成績,安倍辭任前的支持率僅為36%,為2012年以來倒數第二的低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