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恢復支撐出口增速回升
2022年6月外貿數據的點評
核心觀點
一、復工復產帶動國內供給恢復,出口增速高位回升。2020-2021年同期基數較高,不能解釋6月出口增速的回升。分國家看,受益于復工復產帶動國內供給能力恢復,對美國、東盟、金磚國家等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增速均出現回升,但受歐盟、俄羅斯經濟放緩、衰退風險上升影響,對其出口增速回落。分產品看,機電產品對出口增速的拉動較上月提高1.5個百分點,是出口增速回升的主拉動力,但其占國內出口的比重低于歷史同期較多,表明國內穩出口壓力仍大;從量價看,6月份多數商品出口呈“量價齊升”格局,價格因素對出口的支撐仍強。
二、高基數效應、漲價對需求的抑制、國內需求恢復偏慢,共同導致進口增速回落。去年同期兩年平均進口增速環比提高6.1個百分點,對今年進口增速有抑制作用。從量價看,主要商品進口數量普遍負增長,是本月進口增速回落重要原因。分產品看,農產品(000061)、原油等大宗商品進口數量回落,顯示出漲價對國內需求存在抑制作用;鋼材、煤、原木等原材料進口數量回落,與國內房地產需求偏弱和國內保供政策落地有關;汽車、集成電路等下游消費品進口回落,表明國內消費需求恢復依然偏慢。
三、預計年內出口下行趨勢難改,但仍有韌性。一是預計外需對下半年出口增速的支撐作用將減弱;二是出口訂單轉移至東南亞對我國出口份額影響較。蝗菫蹩颂m危機將減緩全球供給恢復速度,年內全球供給缺口對國內出口仍有支撐。
正文
事件:據海關統計,6月全國進出口總額5645.9億美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出口3312.6億美元,同比增長17.9%,較上月提高1.0個百分點;進口2333.2億美元,同比增長1.0%,較上月回落3.1個百分點;貿易差額978.4億美元,環比擴大190.9億美元。
一、復工復產帶動國內供給恢復,出口增速高位回升
2022年6月份出口金額同比增長17.9%,較上月提高1.0個百分點(見圖1)。2021年6月份出口兩年平均增速為15.0%,高于前值4.0個百分點,顯示出前兩年6月出口基數偏高,基數效應不能解釋本月出口增速的回升,我們應從其他角度對出口增速回升進行分析解讀。
一是分國家看,國內供給恢復推動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增速多數回升。6月份對歐盟、東盟、美國、日本、金磚國家的出口分別同比增長17.1%、29.0%、19.3%、8.2%、27.9%,增速較5月份回落3.1和提高3.1、3.6、4.6、2.9個百分點(見圖2)。在國內復工復產帶動國內供給能力恢復的情況下,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增速多數回升,但由于歐盟需求遭受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的雙重沖擊,國內對其出口增速有所回落。
二是分產品看,機電產品是出口增速回升主拉動力。6月份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增長12.5%,高于上月8.5個百分點,是出口增速回升的主要拉動力量。據測算,6月機電產品對出口當月增速的拉動作用為6.1%,較上月提高了1.5個百分點,已超過本月出口增速回升幅度。但6月份機電產品占總出口的比重較2021年同期下降2.6個百分點至55.3%,也遠低于2017年以來的同期水平,顯示出機電產品出口仍處于疫后修復途中,國內仍需加大穩出口力度(見圖3)。
三是分數量和價格看,兩者對出口的支撐均較強。由于出口價格指數和出口數量指數公布時間滯后,我們通過監測重點商品的出口金額和出口數量的關系,判斷數量因素和價格因素對出口的貢獻。6月份除部分商品外,我國主要商品出口呈現出量價齊漲的格局,價格和數量因素對國內出口的支撐均較強(見圖4)。
二、漲價對需求的抑制和國內需求恢復偏慢,共同導致進口增速回落
2022年6月份進口金額同比增長1.0%,較上月回落3.1個百分點,增速處于2021年以來低位(見圖5)。從基數效應看,去年同期2021年6月份出口兩年平均增速為19.1%,高于前值6.1個百分點,顯示出前兩年6月出口基數偏高,基數效應能部分解釋本月進口增速的回落。
但從國內需求看,進口數量負增長是進口增速回落重要原因。2022年6月重點監測的18種商品中,僅有肥料、原油、干鮮瓜果及堅果、銅礦砂及其精礦、天然氣、未鍛軋銅及銅材、煤及褐煤、農產品等8種商品進口金額同比正增長,上漲品種較上月減少2種。從價格看,有16種商品進口價格上漲,且與烏克蘭危機相關的肥料、原油、天然氣、農產品等商品進口價格上漲幅度靠前,顯示出國內面臨輸入性通脹壓力較大;從數量看,僅有4種商品進口數量提升(見圖6-8),顯示出進口數量負增長是進口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反映出國內需求恢復依然偏弱。
原材料漲價抑制需求疊加國內需求恢復偏慢,進口數量下降較多。分產品看,6月食品植物油、農產品、天然氣、原油、大豆等商品進口數量出現回落(見圖7),顯示出原材料成本上漲對國內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鋼材、煤和褐煤、原木及鋸材等商品進口數量回落幅度較多,一方面顯示出國內保供穩價推進下,國內供應增加替代了一部分進口需求,另一方面也與國內房地產市場需求疲弱有關;集成電路、汽車、紙漿等商品進口數量下降,顯示出國內消費需求恢復依然偏慢。
三、預計年內出口下行趨勢難改,但仍有韌性
一是預計外需對下半年出口增速的支撐作用將減弱。2022年6月份摩根大通全球綜合PMI、全球制造業PMI指數錄得53.5%、52.2%,分別較5月份提高2.2和回落0.1個百分點,整體延續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回落態勢(見圖9),顯示受地緣沖突持續發酵、全球通脹壓力加大、主要發達經濟體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等影響,全球經濟復蘇動能邊際趨緩。其中美國、歐元區等主要發達經濟體,6月份制造業PMI指數為53.0%、52.1%,較上月回落3.1和2.5個百分點,顯示歐美兩國制造業景氣度均在走弱,經濟復蘇速度明顯放緩(見圖10)。同時,全球經濟預期轉差,如7月份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經濟景氣指數顯示,歐元區、美國分別錄得-51.1%、-39.3%(見圖11),較6月份進一步回落23.1和9.8個百分點,表明對未來6個月歐元區、美國經濟滯的擔心明顯加重。
二是出口訂單轉移至東南亞對我國出口份額影響較小。在美國貨物出口金額中,5月中國比重(MA12)較4月下降0.11個百分點,同期東南亞比重(MA12)下降0.01個百分點,兩者同向變化,顯示出疫情封鎖是3月份以來中國對美出口份額回落主因,隨著國內產業鏈供應鏈恢復,中國出口訂單向東南亞轉移的趨勢不可持續(見圖13)。此外,由于越南等國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度較高,東南亞出口高增對國內出口有一定帶動作用。如越南自中國進口中間品的比重由1997年的4.3%提高至2020年的31.3%(見圖13),表明越南需從中國進口中間品,進行加工組裝后再出口,越南出口高增或對國內中間品出口會形成一定拉動(見圖14)。
三是烏克蘭危機將減緩全球供給恢復速度,全球供給缺口對國內出口仍有支撐。俄羅斯是全球重要的原油、木材、礦石等初級產品供應地,如俄羅斯和烏克蘭小麥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在30%左右,俄羅斯原油出口全球比重約為11.1%。當前地緣沖突仍在發酵,將加劇全球供應鏈矛盾,延緩全球產能修復進程,預計短期我國仍將發揮填補全球產能缺口的作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明察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