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滿“周歲”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碳市場”)已初步構建起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系,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推動企業低成本減排作用初步顯現。
截至7月14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2億元,成為同期全球最大的碳現貨二級市場。
在生態環境部7月13日召開的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會議上,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全國碳市場自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取得積極成效。下一步要以數據質量管理為重點,加快完善制度機制建設,建立健全碳市場數據質量日常管理機制。
各方投入很大熱情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這既是我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也是基于市場機制有效調動企業節能減排的內生動力,服務企業減排的重要政策工具。
上海環境(601200)能源交易所14日公布的全國碳市場每日成交數據顯示,當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27446噸,成交額1571526.46元,開盤價57.00元/噸,最高價58.00元/噸,最低價57.00元/噸,收盤價57.26元/噸,收盤價較前一日下跌3.11%。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全國碳市場運行一年來,無論是行業和企業層面,還是部門和地方層面,都投入了很大的熱情。
據國家電投集團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有關人士介紹,首個履約周期,國家電投為78家重點排放單位超前完成履約任務,實現履約率100%,采購成本低于市場價格,實現履約成本最優。
今年6月,國家電投碳排放管理系統2.0版升級上線。截至目前,已實現對發電、電解鋁、水泥和煤炭四個高耗能產業的碳排放數據進行動態監測、實時分析、及時預警;多維度數據統計及對比分析、配額盈虧測算及履約成本動態管理。
2021年7月16日,中國石油(601857)參加了在上海環境排放交易所舉辦的首日上線交易活動,成功完成第一批中國碳市場的交易,成為獲得“全國碳市場首日交易集團證書”的10家企業集團之一。
據中國石油有關負責人介紹,依托全國碳市場機制,中國石油建立了溫室氣體交易管控體制機制,設立氣候投資創新基金等綠色投融資實體,由碳交易業務團隊負責全球參控股企業的碳交易履約活動。目前正在研究綠電、綠證、碳排放權綜合一體化環境權益交易體系,并配套內部定價機制和交易策略。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啟動之際,中國石化(600028)下屬17家自備電廠企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并有4家企業在市場啟動的首日和首月參與了交易。當月21日,茂名石化完成10萬噸大宗協議交易,成為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首筆大宗協議交易。2021年12月15日,中國石化17家自備電廠企業圓滿完成了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的配額清繳,履約率100%。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石化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量累計483萬噸、交易額2.07億元。此外,2021年中國石化還實施544個能效提升計劃項目,實現節能量96.7萬噸標煤,相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03.1萬噸。截至2021年底,累計實施新能源利用項目158項,減少化石能源消耗約90萬噸標煤,相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89萬噸。
對數據作假“零容忍”
我國自2011年起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深圳、湖北、廣東等7個省市開展碳市場建設試點,為全國碳市場的設計和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ESG全球領導者峰會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介紹,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每年覆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45億噸,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有效發揮了促進企業減排和碳定價作用。
但同時,碳排放數據造假問題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張昕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暴露出核查技術服務機構能力參差不齊,地方主管部門監管能力不足,核查工作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受到挑戰等問題。
“數據質量是全國碳市場的生命線。”張昕介紹,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核算與核查等數據質量管理問題,包括核算中要求實測關鍵參數或使用高限缺省值、選擇何種碳排放統計方法、核查技術服務機構能力參差不齊及監管問題等;涉及數據準確性、技術規范與管理的科學性、可操作性、一致性和延續性,以及經濟成本等方面。
“近期,我們圍繞上述問題開展了調研。”張昕介紹,初步查實的典型問題之一是個別重點排放單位、核查技術服務機構和檢測技術服務機構受利益驅使,就實測燃煤單位熱值含碳量弄虛作假,包括樣品造假、檢測單據造假、篡改數據等。
今年3月14日,生態環境部公開曝光了多起碳排放報告弄虛作假典型問題案例,并明確表示對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零容忍”,有地方還專門出臺了碳排放報告弄虛作假有獎舉報實施方案。
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今年4月也印發了《關于開展檢驗檢測市場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要求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集中力量對轄區內涉及碳排放核查等六個領域的檢驗檢測機構進行全面排查、嚴格整頓、公開通報、嚴肅處理,堅決防止和查處檢驗檢測造假問題。
在13日召開的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會議上,趙英民表示,下一步,相關部門要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對技術服務機構監督管理,組織開展監督幫扶問題整改“回頭看”。
趙英民說,還要扎實做好2021年度碳排放報告核查和配額分配相關工作,加快建立完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各有關方面要加強組織領導,提升管理能力,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注冊登記機構和交易機構建設,著力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動全國碳市場健康發展,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發揮更大作用。
運行并非一帆風順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全國碳市場啟動一年來,運行也并非一帆風順。比如,對于采用什么樣的碳核算方法就存在分歧。
張昕介紹,碳市場碳排放數據有兩種成熟的統計方法,即核算法和連續在線監測法。部分專家認為,連續在線監測法可及時直接獲得碳排放量,并且比核算法獲得的數據精度高,建議在全國碳市場推行碳排放在線監測法。
“但我們更傾向于核算法。”張昕解釋說,核算法是碳市場碳排放主流統計方法。另一個原因是,受成本和技術限制,相當量的排放設施特別是中小型排放設施不具備部署連續在線監測設備、實施連續在線監測的技術與管理要求。通常連續在線監測法的成本遠高于核算法的成本。
此外,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多家重點排放單位也反映煤質分析樣品送檢難、現場核查難。對此,生態環境部6月《關于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調整2022年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相關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明確,考慮受新冠疫情影響,2021年度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核查等工作的完成時限,由2022年6月30日前延至9月底前,并調整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相關參數取值方式。
有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發電行業年度碳核查延期,或對全國碳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等多位專家表示,在初始階段,中國的全國碳市場總體上是一個基于強度的碳市場,而不是一個基于總量的碳市場,兼具碳稅和補貼兩種政策激勵效果。“十四五”期間,全國碳市場建設要力爭實現對鋼鐵、建材、有色、石化等八個重點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全覆蓋,按“嚴控增量”的原則,設定全國碳市場配額總量和確定行業碳排放基準。
張希良表示,“十五五”期間,應進一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參與程度和覆蓋企業數量,按“穩中有降”的原則,設定全國碳市場配額總量和確定行業碳排放基準,逐步擴大配額有償分配比例,進一步提高全國碳市場在實現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全國碳市場發展路徑”研究課題組近日發表的報告認為,全國碳市場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隨著“雙碳”目標的進一步落地,目前全國碳市場建設逐步進入“深水區”,亟待進一步的探索和升級。
該課題組認為,在逐步深化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更長時間的政策實踐、更大范圍的市場探索和主體參與,進一步服務“雙碳”戰略目標,為中國如期實現“雙碳”承諾貢獻力量。
課題組稱,結合國內外市場建設經驗,全國碳市場仍需從頂層設計、市場體系、交易機制等方面深化推進各項工作,充分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服務輻射功能,以全國碳交易市場為基礎,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價中心、碳金融中心。
該課題組建議,加快建立健全適應“雙碳”目標的全國碳市場頂層制度設計,以及建立與碳市場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加快制定將碳市場發展納入綠色金融的規則體系,并構建以國務院《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為根本、以生態環境部相關管理制度為重點、以交易所交易規則為支撐的“1+N+X”政策制度體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