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新電商平臺逆襲,陜西閻良甜瓜釀就“甜蜜”產業。竇翊明 攝
“‘好農貨’的水果品質高,價格也公道!我家買的東魁楊梅都吃完了,剛剛下單買了當地的高山楊梅。”最近一段時間,杭州姑娘張倩在網上給家里買了不少仙居楊梅,“要吃就吃原產地樹上剛摘的。”
電商的發展擴大了農產品(000061)的銷售半徑,過去只能在本地和周邊銷售的時令水果,通過拼多多等電商平臺越過層層分銷環節,從產地直達餐桌。為滿足消費者尋鮮需求,拼多多一直在行動,于近日啟動“尋鮮中國好農貨”公益助農活動,為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好農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與溢價能力、推動產業良性發展,同時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一邊“選好貨”一邊“賣好貨”
“楊梅放不住,凌晨騰起的水汽與白天光照帶來的甜分融合,口感會達到最佳。”浙江仙居新農人郭帥頗懂吃貨們的心,采摘下來的楊梅得迅速用冷風吹干送入冷藏室,并馬上包裝進入運輸鏈,才能最大限度保持“仙”氣和“鮮”味,“江浙滬次日達、一般城市雙日達的特快物流,基本上可以完美保障楊梅的新鮮口感。”
為滿足消費者尋鮮需求,7月13日,拼多多與農民日報社聯合策劃的“尋鮮中國好農貨”公益助農活動正式推出,項目為期一年,以節令為軸,在全國尋找最新鮮的當季食材,將以“嘗鮮直播”、專區推薦等方式,向平臺用戶介紹“好農貨”特色和標準。為助力武陵山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恩施州優質農產品出山,首場活動公益助農直播“尋鮮恩施 武陵優品”于7月15日全天上線。
活動期間,拼多多將堅持農產品“零傭金”及“拼購+產地直發”的模式,針對不同農產品品類制定并完善“好農貨”標準,對符合標準的農產品進行資源傾斜,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與溢價能力。拼多多北京地區負責人朱政稱,“通過從品牌營銷到流量扶持的綜合規劃,希望能真正為消費者‘選好貨’,同時為農產區‘賣好貨’,打造產地名片,助力農特產地和產業帶取得銷量和品牌聲量雙贏。”
滿足“因地而食、因時而食”
“近些年,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沿襲順時而食傳統,消費者在拼單農產品時,拼得越來越‘講究’了。”朱政介紹,升級需求主要可以歸納為兩類:因地而食、因時而食。前者說明產地的重要性,后者則說明時令的關鍵意義。
然而很多時候購買新鮮好農貨卻并非易事。農產品“有特色無品牌”的現象較為普遍,尤其欠缺真正具有影響力的全國性品牌,同質化競爭明顯。此外,以大閘蟹、草莓等為代表的農副產品存在價格高,消費者不敢“敞開吃”的問題。
作為靠拼農貨起家的新電商平臺,拼多多深諳消費者尋鮮痛點。而這些痛點的背后,是長期困擾特優農產品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原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尹成杰認為,面對部分優質農產品影響力薄弱的問題,發揮電商優勢,實現產銷對接,暢通特優農產品銷售是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
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張華榮表示,通過“尋鮮中國好農貨”對脫貧地區和優勢產區地標農產品展開公益宣傳,提升品牌影響力,助力特色富民產業發展,是一項利業利民的好事。
從源頭完善“好農貨”標準
篩選優質農產品構建相應產業標準、加強區域農產品品牌建設、建立區域一體化的農產品產銷平臺是拼多多一直堅持耕耘的領域。作為“腿上有泥”的新電商平臺,多年來,拼多多堅持農產品“零傭金”模式,幫助小農戶融入大市場,通過“農地云拼”實現“產銷直連”,精準滿足消費者的消費分層需求,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與效益。從創立至今,拼多多已連接1600萬農戶及近9億消費者,農產品成交額保持高速增長,2020年農副產品成交額超2700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
“我們長期致力于通過與產地對接,從源頭針對不同農產品品類制定、完善‘好農貨’標準,并通過流量資源傾斜、百億補貼等舉措,助力優質農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拓展新的消費群體。”朱政稱,未來,拼多多將探索更多中國農產品源頭的新標準,助力高品質、名品牌農產品形成,讓消費者省心消費更多優質農產品,幫助農民獲得更多收益。
文/張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