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7月18日電 題:美國2023年出現實質性衰退風險較大
作者 董琦 國泰君安(601211)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跌引發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和強美元指數的討論。
市場和學術界對衰退存在兩種定義方式:技術性衰退和實質性衰退。技術性衰退,指連續兩個季度GDP(國內生產總值)環比負增長,但容易受到凈出口、存貨等分項波動擾動。實質性衰退,由官方機構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界定,衰退是指經濟活動的顯著下降,這種下降會波及整個經濟體,并持續數月以上,具體會參照就業、收入、消費、生產等一系列經濟指標,但NBER并沒有界定衰退的固定規則,主要關注就業和扣除轉移支付收入后的個人實際收入兩項指標。
目前市場更擔憂的是實質性衰退。因為技術性衰退容易受凈出口、存貨等波動項擾動,而實質性衰退需滿足廣度、深度和持續時間三個指標,更能代表經濟內生動能和發展趨勢。
我們認為,美國經濟當前離實質性衰退仍有一定距離,但2023年出現實質性衰退的風險較大。美國當前就業指標、扣除轉移支付后的實際個人收入、實際消費支出和工業生產指標均呈現上升趨勢,只有實際批發零售額呈現下降趨勢,但這主要是由于前期商品消費超前導致,并不能說明整體的經濟內生動能大幅趨弱。
美國高通脹最終可能需要一場“衰退”才能緩解。美聯儲加息是美國經濟衰退預期的根本來源,而美聯儲加息又錨定通脹,往后看,美國通脹仍將具有較高粘性,緩解速度將會較為緩慢,通脹粘性主要來源于服務通脹的高粘性,從需求端來看,服務消費后續仍有較大修復空間,從供給端來看,勞動力在服務業成本中占比較大,“工資-通脹”相互支撐的局面已經形成。
有兩種方式可以緩解勞動力市場缺口:一是短痛,經濟硬著陸,加息至衰退,快刀斬亂麻,通過衰退快速彌合勞動力市場缺口,快速緩解通脹。另一種是長痛,經濟軟著陸,將經濟增速控制在潛在增速以下,但又不至于引起衰退,慢慢彌合勞動力市場缺口。
但經濟軟著陸的問題在于貨幣政策具有滯后性,對經濟的影響在二到六個季度之后才能顯現,將經濟增速控制在潛在增速以下,同時又不引起衰退的難度很大。而且軟著陸對應高通脹持續時間將會更長,影響美聯儲信譽。(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
編輯:王永樂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