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魏文林
來源| 選址960
1695字,約需4分鐘
一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而產業用地又是產業發展中的首要資源要素。2022年上半年,北京哪些產業地塊最終名花有主?又有哪些企業在北京落地生根?在北京加快供應科技創新及高精尖產業用地的背景下,這個半年,小米景曦、康龍化成(300759)、華海清科等企業正在加快勾勒發展藍圖,在產業用地方面跑出了加速度。
成交信息
13.27億元出讓11宗土地
根據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北京市土地市場供應工業用地16宗,建設用地面積合計151.84萬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合計174.21萬平方米。其中,已成交工業用地11宗,建設用地面積合計129.3萬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合計143.68萬平方米,成交總價13.27億元;正在交易當中的工業用地5宗,建設用地面積合計22.54萬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合計30.54萬平方米。
成交對比
從成交方面看,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倒春寒”影響,北京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市場活躍度降溫顯著。尤其是4、5月份,北京疫情最為嚴重,外加各區加大管控力度,因此,工業市場的成交量或多或少受到了相應影響。所以,今年上半年的成交量只有11宗,較去年同期減少31.25%。成交總價較去年同期減少34.50%。如果說今年想要完成全年土地出讓任務,趕超或者與去年同期持平,下半年的壓力確實很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上半年,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出臺了《北京市2022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等方面相關政策,支持工業用地發展,但就目前形勢來看,市場信心的找回依然需要一定的時間。
區域分布圖
大興亦莊經濟開發區占工業用地出讓地的半壁江山
從區域分布來看,大興、昌平是此次主要工業用地的出讓地。具體來看,位于大興亦莊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占比最大,占據了此次成交數量的半壁江山。其余成交的5宗土地,有3宗分布在大興其他地段,1宗分布在昌平,另外1宗分布在平谷。
作為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的絕對主力,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用首都0.3%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北京約20%工業總產值,而在開發區這個總產值中,特別是從十八大以來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一直維持在90%左右。可見,高新技術產業目前已成為工業用地市場的“新引擎”。
另外,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北京市高端制造業高地、“三城一區”創新主平臺。現已形成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和汽車制造為主導的高端、高效、高輻射產業布局和完善的產業生態。2021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大關,居北京市首位,形成高端汽車、產業互聯網、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四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截至2021年11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增合同外資額、新引進外資企業數同比分別增3.5倍、54.76%;截至2021年10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56.3%。
因此,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此次工業用地出讓地中占比較大也不足為奇。
小米汽車
半導體、生物醫藥、汽車領域最受歡迎
從細分領域來看,此次成交的工業用地依舊是半導體、生物醫藥以及汽車等領域占比較大。為何主要分布在這些領域?這或許跟北京近年來加大力度支持上述相關企業發展有關。
《北京市2022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明確,本年度,北京的供地計劃穩步提升產業用地投放力度,適度增加工業倉儲物流用地規模,安排產業用地比2021年增加10公頃。其中,按照不低于80%的比例推動研發工業用地進入“兩區”“三城一區”等重點功能區,加快供應科技創新及高精尖產業用地,提升空間集聚度。土地資源要素向加快構建韌性安全的城市空間著力,重點圍繞深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雙引擎”,加快供應科技創新及高精尖產業用地。小米景曦、康龍化成、華海清科等多家企業今年上半年拿地落子,實現了各自業務在北京的布局落地。
與此同時,良好的營商環境也為北京這座城市招來了“金鳳凰”。近5年來,北京優化營商環境的腳步也在持續加速,市場準入門檻降低,市場活力得以進一步釋放。2021年,北京市新設企業累計達23.79萬戶,同比增長28.04%,創近5年新高。
2022年下半年,隨著市場信心恢復和融資環境改善,相信科技企業落戶意愿或許會逐步回升,預計下半年土地市場成交也將呈現回暖勢頭。
END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選址960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