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德國國內對于俄羅斯若完全斷供天然氣進行了許多情景預測。德國巴伐利亞州VBW行業協會的研究數據顯示,如果俄羅斯完全對德國停止供氣,玻璃、鋼鐵、化學品、陶瓷、食品和紡織行業將成為受沖擊最嚴重的行業。 ]
[ 穆勒此次也表示,可能德國個別地區會受到天然氣短缺影響,因為它們位于天然氣網絡的末端或消耗量特別高。 ]
[ 當下,德國花費30億歐元建設海上漂泊LNG氣化設施,第一期工程預計幾個月內完工,但據測算只能滿足德國年消耗量的8.5%。 ]
[ 在俄烏沖突后,截至5月底,德國已經將進口的俄氣降低到進口總量的35%,且短時間內不能再降了。 ]
未來兩個冬天,天然氣短缺的威脅將籠罩德國。
這是德國能源監管機構——德國聯邦網絡署負責人穆勒(KlausMüller)作出的最新判斷。在16日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穆勒說:“德國的天然氣儲存庫存已達65%。這比前幾周要好,但仍然不足以在沒有俄羅斯天然氣的情況下度過冬天。”
他還向德國公眾澄清了近期一些傳聞,稱如果真的走到嚴重缺氣需要政府調節那一步,“私人家庭最不需要擔心”。
目前,穆勒最為關心的是“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是否能如期在7月22日恢復供氣。
恐怕直到那天,歐洲大陸上大部分人,心中也都懷有同樣的疑問與不安。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德國不可能在今年一年內,大幅度提升其他能源指標,德國今年的冬天可能會比較難過。”
沒有俄氣,德國會很難過冬
德國為過冬做的準備如何?
穆勒的回答是,天然氣庫存已滿65%,未來還能裝入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還能有多少天然氣流過“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
德國政府計劃在下一個冬季來臨前,將天然氣儲備水平提升至90%以上,且一度進展順利。畢竟截至4月第三周,德國天然氣儲存水平僅為29%。然而在德國加緊儲氣后沒多久,俄羅斯在6月中旬開始削減“北溪1號”的供氣量,在7月11日停供維修前,已削減至40%左右。
德國政府的天然氣應急供應緊急計劃分為三個級別:預警級別、警報級別和緊急級別。因為俄羅斯降低對德國的天然氣供應,德國政府已經宣布目前為“警報級別”。
如果俄羅斯真的對德國停供天然氣,德國進入“緊急級別”,按照德國現有法律,私人消費者和醫院等關鍵基礎設施,處于絕對優先于工業需求的地位。
然而,近期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的表態,引發德國輿論震動。他在13日一次記者會上表示,上述法律可能收緊,因為這一法規僅僅適合短期故障,不適用于長期斷氣情景。他表示,私人消費者也需要承擔責任,否則斷氣將對德國工業和經濟產生巨大影響。
德國工業界也屢屢發出類似呼聲,如果工作和經濟都沒了,又有什么意義?
此次穆勒澄清了上述疑問,再次表示,如果斷氣,私人家庭最不需要擔心,“盡管私人家庭使用天然氣的時間最長,比工業用的時間長得多”。
至于工業界,“如果出現天然氣緊急情況,我們將不得不仔細考慮哪些公司會繼續有天然氣供應,哪些公司不會。”穆勒表示,這里影響判斷的主要因素,是停止天然氣供應會對經濟和整個供應鏈造成什么損害。
近期,德國國內對于俄羅斯若完全斷供天然氣進行了許多情景預測。德國巴伐利亞州VBW行業協會的研究數據顯示,如果俄羅斯完全對德國停止供氣,玻璃、鋼鐵、化學品、陶瓷、食品和紡織行業將成為受沖擊最嚴重的行業。
穆勒此次也表示,可能德國個別地區會受到天然氣短缺影響,因為它們位于天然氣網絡的末端或消耗量特別高。
穆勒沒有明說的是,位于德國南部、工業實力雄厚的巴伐利亞州和巴登-符騰堡州距離天然氣網絡末端就非常遠。
“北溪1號”天然氣能回來嗎
目前,“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能否在7月22日如期恢復供應,仍然成謎。該管道供應德國每年58%的天然氣需求。
14日,俄羅斯能源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表示,不能保證在加拿大修復的關鍵渦輪機足以讓“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重新啟動并運行。
各大機構分析師則警告稱,在此大背景下,歐元以及歐洲經濟的不確定性可能比投資者預期的持續時間更長。
德意志銀行分析師里德(Jim Reid)援引該行高級俄羅斯經濟學家彼得·西多羅夫(Peter Sidorov)的話說,如果俄羅斯確實需要加拿大運來的渦輪機來恢復更強勁的天然氣流動能力的話,“從技術上說,可能意味著需要額外的一兩個星期實現渦輪機和管道之間的磨合。因此,不確定性可能會持續到8月初。”
不過,穆勒在采訪中還設想了俄羅斯不再供應天然氣的更差情景,他表示,屆時即便如此,德國也不存在完全沒有天然氣供應的情況,短期內,仍可以從挪威、荷蘭和比利時獲得一些天然氣。長期看,德國液化氣(LNG)終端也可以接受天然氣。
當下,德國花費30億歐元建設海上漂泊LNG氣化設施,第一期工程預計幾個月內完工,但據測算只能滿足德國年消耗量的8.5%。
2021年,俄羅斯天然氣占德國天然氣進口總量的55%。2021年一季度,這個數字是40%。在俄烏沖突后,截至5月底,德國已經將進口的俄氣降低到進口總量的35%,且短時間內不能再降了。如果德國想實現將其天然氣儲存水平提升至90%的目標,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需要到今年10月中旬才能做到這一點。
李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判斷,德國下一個冬天在能源供應上應該會很艱難。現在俄羅斯給德國的天然氣供應降到了原來百分之三四十的水平,而德國的能源利用結構中,很大一部分是使用天然氣進行供暖,包括生活熱水等的提供也是靠天然氣。所以短期來講,天然氣的供應能力減少一半以上,對德國來說是比較難以克服的挑戰。”
穆勒預測,在未來兩個冬天中,德國恐怕都不得不忍受缺氣的威脅。“德國經濟部部長哈貝克預計到2024年夏天,我們將不再依賴俄羅斯天然氣。但同樣真實的是,價格可能不會像以前那樣低。”他稱。
自今年俄烏沖突以來,歐洲天然氣基準價荷蘭天然氣TTF價格已經上漲了130%以上,達到每兆瓦時170歐元以上。
德國聯邦統計局本月發布數據顯示,6月德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6%,仍處于較高水平。繼5月份能源價格同比上漲38.3%之后,6月份能源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38.0%,家庭能源價格上漲幅度高達40.7%,特別是輕質取暖油的價格上漲了一倍多,漲幅達到108.5%。其他能源產品價格也有明顯上漲,天然氣價格同比上漲了60.7%,固體燃料價格上漲了36.5%,電力價格上漲了22.0%。
(記者高雅對本文亦有貢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