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餐飲消費券的發放,給了受疫情影響的餐飲業一劑強心劑。
據北京市商務局官方微信公眾號,7月18日上午10時開始,北京面向全市消費者發放餐飲消費券,由政府和提供餐飲類服務的平臺企業共同出資,推出外賣類、到店類、養老助殘類三種消費券累計1億元,惠及在京消費者(不限戶口),年齡段涉及中青年及老年群體。首批餐飲消費券通過建行生活、美團、餓了么、麥尖外賣等平臺發放,消費者可登錄建行生活APP、美團APP、美團外賣APP、餓了么APP、麥尖美食APP領券。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近日,不少連鎖餐飲品牌北京門店的客流正在逐漸回升,外賣訂單數也在攀升。
堂食、外賣訂單均提升
據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網介紹,本次活動有超過7萬家餐飲商戶參與,覆蓋正餐、快餐、火鍋、烘焙、茶飲等各類餐飲場景。外賣類、到店類消費券設置了兩種面額,分別為“滿50元減15元”的15元券、“滿100元減30元”的30元券。
美團7月18日上午11點統計的數據顯示,北京餐飲消費券上線僅6分鐘,平臺上四種面額的餐飲消費券已全部領取完畢。其中,美團餐飲堂食滿100減30元消費券,僅用68秒被一搶而空。
7月20日下午,第一財經記者通過美團app在北京市的一家精品火鍋店購買了一個價值138元的套餐,通過領取的30元到店消費券及其他優惠券抵扣后,最終支付92元。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認為,此次餐飲消費券針對多場景、多平臺、多渠道、細分化設置,北京的做法對全國餐飲業的復蘇具有重要的示范效應。
多家連鎖餐飲企業都表示,餐飲消費券的發放對堂食和外賣的訂單量都起到了提升作用。
據北京百年老字號餐飲商戶紫光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發放了外賣消費券以后,明顯感覺到午高峰時期的訂單量增長了,“加上遇到了夏日消費旺季,我們正在加班加點接收更多的訂單。政府和平臺聯合發放優惠力度這么大的外賣消費券,消費者得了實惠,商家增加了銷量,消費券對商家們的幫助很大。”
北京嘉和一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京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消費券對北京餐飲消費提振作用挺大的,能夠體現出政府的支持消費,促進消費。目前餐廳端這邊的客流也在逐漸回升,現在基本上從原來百分之三四十的滿座率上升到百分之八九十了。北京一家連鎖餐飲品牌負責人范女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北京恢復堂食一個月,目前公司堂食的恢復情況尚可,只有部分區域的堂食生意還沒有恢復如常,而此次發放消費券,相當于打7折,肯定會對于中小餐飲業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作為餐飲連鎖企業,海底撈方面認為,北京此次餐飲消費券覆蓋了不同的消費場景,不但可以促進顧客到店消費,也會讓顧客提高點外賣的頻率,對于需要特別關愛的群體也照顧到了。這樣多元化的餐飲消費券,對于正在探索外賣的實體餐飲店來說,或許可以帶來營收、渠道拓展、產品創新等多個維度的促進效果。
呷哺集團副總裁張艷梅透露,呷哺集團在北京經營大概 300 家餐廳,其中大概九成門店參與堂食和外賣的消費券活動,包括呷哺呷哺、湊湊、茶米茶三大品牌,但不同平臺參與的門店數不一樣。活動前兩日,呷哺集團餐廳僅餓了么和建行消費券的使用,就超3000張,拉動銷售額近30萬元,相當于七八家呷哺呷哺餐廳兩天的營業額。
和府撈面方面表示,近日,北京的堂食客流量一直在穩步恢復中。部分門店最近經常有客人會到店詢問能否使用消費券,可見消費券對于客流有一定的拉動作用。
促消費、穩就業
不過,消費券剛實行不到3天,餐廳方面和消費者方面還存在些許疑問和困惑。
有餐飲業負責人表示,目前消費券才剛剛開始使用,因為是通過美團等平臺發放,還不知道如何結算,商家會不會全額拿到補貼。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多家中小餐飲業主表示,希望在房租、人工上能夠給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此外,由于消費券數量有限,還有很多消費者沒有能夠搶到消費券。對此,商務部研究院電商所副研究員洪勇建議,一是可以增加消費券的總金額,二是增加消費券的發放頻率,三是增加消費券的發放渠道,四是可以采用餐飲+旅游、餐飲+購物、餐飲+電影等多種方式。另外,還需要市場監管者加大對消費券的監控,防止有部分黃牛將消費券在市場上出售。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中心主任蘇劍認為,本次北京發放餐飲消費券就相當于一種打折促銷,只不過這個錢是由政府提供。對于企業來說應該是賺了,所以對餐飲行業肯定是有正向影響的,有助于餐飲行業緩和疫情的打擊。不過數額上來說,對北京不算個大數字。
洪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北京餐飲企業的數字消費券政策將帶動餐飲消費快速回暖,提高餐飲營業額,增加客流量,給受疫情影響的餐飲業一劑強心劑。數字消費券將激發消費者的消費熱情,拉動餐飲消費,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潛力,對于促消費、穩就業帶來積極影響。
作為享受到本次消費券發放利好的企業代表,張艷梅呷哺集團副總裁表示,因為消費券的發放,很多市民積極參與到促消費活動中來,對于各個品牌的銷售額帶來了一定的增長。此次消費券更是在 2020年的基礎上做了優化,餐飲企業自己不用讓利,讓利的部分直接由政府和平臺企業承擔。這也最大力度體現了政府紓困政策的落實。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