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總結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變化。2021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床位數、衛生人員總數均有上漲,醫院次均門診藥費和住院藥費下降,全年全國衛生總費用支出逾75500億元。
那么,7.55萬億到底意味著什么?誰支付了這7.55萬億的資金?其中有多少用于抗疫支出?
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103萬個
公報顯示,醫療衛生機構總數方面,2021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1030935個,比上年增加8013個。其中:醫院3657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7779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3276個。與上年相比,醫院增加1176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7754個。
2021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944.8萬張。其中:醫院741.3萬張(占78.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71.2萬張(占18.1%),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0.2萬張(占3.2%)。醫院中,公立醫院床位占70.2%,民營醫院床位占29.8%。與上年比較,床位增加34.8萬張。
在衛生人員總數方面,2021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1398.3萬人,比上年增加50.8萬人(增長3.8%)。2021年末衛生人員總數中,衛生技術人員1124.2萬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428.7萬人,注冊護士501.8萬人。與上年比較,衛生技術人員增加56.4萬人(增長5.3%)。
診療人次逐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2021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84.7億,比上年增加7.3億人次(增長9.4%),居民平均到醫療衛生機構就診6.0次。疫情前2019年的總診療人次是87.2億,2020年由于疫情影響,全年診療人次是77.4億,相較往年有大幅下降。
2021年84.7億次,與往年對比來看,總門診量已基本恢復疫情前的水平,總住院量則與2017年時情況基本持平。2021年醫院醫師的工作負荷雖然比2020年高,但低于2019年時的水平。
醫院次均門診藥費和住院藥費下降
2021年,醫院次均門診費用329.2元,按當年價格比上年上漲1.5%,按可比價格上漲0.6%;次均住院費用11002.9元,按當年價格比上年上漲3.6%,按可比價格上漲2.7%。日均住院費用1191.7元。
2021年,醫院次均門診藥費(123.3元)占次均門診費用的37.5%,比上年(39.1%)下降1.6個百分點;醫院次均住院藥費(2759.5元)占次均住院費用的25.1%,比上年(26.2%)下降1.1個百分點。
全國衛生總費用相比疫情前增加近2萬億
在衛生總費用方面,2021年全國衛生總費用初步推算為75593.6億元。其中:政府衛生支出20718.5億元,占27.4%;社會衛生支出33920.3億元,占44.9%;個人衛生支出20954.8億元,占27.7%。人均衛生總費用5348.1元,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例為6.5%。
與2018年的57998.3億元相比,2021年的全國衛生總費用增加了17595.3億元(約23.28%),4年增加了近2萬億。
其中,政府衛生支出是指各級政府用于衛生事業的財政撥款,2018年為16390.7億元,占當年衛生總費用的28.3%;2019年為17428.5億元,占當年衛生總費用的26.7%;2020年為21998.3億元,占當年衛生總費用的30.4%;2021年為20718.5億元,占當年衛生總費用的27.4%。
4年增加近2萬億 新冠疫情影響幾何
據媒體報道,業內人士表示,疫情防控肯定給衛生費用帶來增加。包括醫院抗疫投入、疫苗費用、核酸檢測、新冠救治費用等等,衛生總費用因此而受到的影響,尚未可知。但無疑,這也是一筆不菲花費。
2018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57998.3億元,衛生總費用占GDP百分比為6.4%。
在疫情發生的前一年2019年,中國的衛生總費用是6.584萬億人民幣,占GDP的比重為6.67%。
在疫情開始的第一年2020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為7.2萬億,占GDP比重達7.12%,達到歷史新高。
到了2021年,全國衛生總費用初步推算為75593.6億元,盡管數值是在增長的,但占GDP比重卻是在下降的——這一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6.5%。
整體來看,雖然抗疫增加了衛生支出,但仍在一個正常的范圍內。
有專家表示,從衛生總費用統計的角度想要精確回答抗疫衛生費用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
7.55萬億的衛生總費用 意味著什么
衛生總費用是一年內全社會用于醫療衛生服務所消耗的資金總額。
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例為6.5%。衛生總費用占GDP的占比,可以理解為一個國家對于衛生事業投入程度。
新中國建國之初,1952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只有8. 5億元,占GDP比重1.3%。
直到本世紀初,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一直在4%到5%間徘徊。
相比世界平均水平的近10%,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8.8%左右,中國在衛生方面的投入并不算多。以2019年的數據為例,我國的占比在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中降序排名第86位,在金磚國家中低于南非(9.11%)和巴西(9.88%)。
多名衛生經濟學家指出,基于不同國家的國情、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等多種差異,很難說這一占比應該達到多少是合適的,即不存在所謂的金標準。
從國際學術研究來看,如果比重過高,可能會給財政帶來很大壓力,衛生籌資的可持續性將受到較大影響,同時也會產生嚴重的醫療資源浪費。但如果比重過低,衛生投入不足,醫療服務萎縮,社會醫療保障覆蓋面減小,會直接影響醫療水平。
有衛生經濟學家強調,在與他國橫向比較之余,更需要關注的是衛生總費用的絕對值變化,以及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中觀察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的縱向變化,這才能反映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內是否對衛生事業持續增加投入。
以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來看,在衛生領域的投入增速放緩也是必然的。
全年新冠死亡病例2例 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此外,公報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2021年,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5243例,其中本土病例8377例;無癥狀感染者6265例,其中本土病例1218例。全年報告治愈出院病例12725例,其中本土病例6394;死亡病例2例。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計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種283533.2萬劑次,完成全程接種的人數為121068.5萬人;全國共有11937家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服務,總檢測能力達到4168萬份/天,核酸檢測能力顯著提高;全國共有新冠肺炎定點醫院800余家。
相比之下,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27日,美國累計報告新冠死亡人數948,397,印度累計報告513,843,英國累計報告161,367,法國累計報告138,204,德國累計報告122,713,遠遠高于中國報告的4,636。
這與我國中醫藥助力抗疫、廣泛接種疫苗,以及在衛生健康事業方面付出的努力,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小康網綜合國家衛健委、中國經濟網、光明網、健康時報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