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展圣潔 實習生 陳宇珂)7月21日上午,應急管理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上半年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形勢。同時,針對國家減災委近日印發的《“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行了解讀。
會上,新京報記者提問,針對在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等近年來發生的重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暴露的不足,《規劃》做了哪些專門的安排和部署。
應急管理部監測減災司司長陳勝介紹,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災害多發頻發,在重特大自然災害防范應對實踐中,暴露了我國一些城市在防災減災領域存在諸多短板和不足。
為此,《規劃》提出,突出應急準備,強化大災防范應對能力建設。修訂完善斷路、斷電、斷網等極端情況下應急預案,加強關鍵救援力量預置、物資裝備調運、災后救助恢復等全方位準備。突出風險區劃,強化各類災害源頭管控。將安全和韌性、災害風險評估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要求,編制修訂災害風險圖和綜合防治區劃圖,科學劃定災害風險區和控制線,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合理規劃建設布局。
同時,突出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自然災害設防水平。結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跟進部署監測預警、搶險救援、綜合保障等3個方面9項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防災減災工程項目。突出避災避險,強化預警和響應銜接聯動。制訂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等標準規范,建立健全責任人“叫應”等氣象災害預警與應急響應銜接聯動機制,強化社會面管控措施落實,必要時采取停工、停學、停業、停運、停止集會、交通管控等剛性措施,避免發生群死群傷事件。
“此外,《規劃》突出宣傳引導,營造全社會參與防災減災良好氛圍。在防災減災科普宣教體系建設上下功夫,培養一批國家和省級防災減災宣傳骨干力量,開發一批重大災害事件案例庫,打造一批線上線下培訓精品課程,建設一批防災減災研究交流基地,以加大典型案例解讀和警示教育,提高干部群眾風險意識和應急處突能力。”陳勝說。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陳荻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