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的 《關于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今天(7月21日)正式公布。《意見》指出,近年來,醫養結合政策不斷完善,取得積極進展,但在政策支持、服務能力、人才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難點堵點問題。各地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發展居家社區以及機構醫養結合服務,不斷滿足老年人健康和養老服務需求。
《意見》指出,積極提供居家醫療服務。各地要結合實際建立完善居家醫療服務規范、技術指南和工作流程,支持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失能(失智)、慢性病、高齡、殘疾等行動不便或確有困難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門巡診等居家醫療服務。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護理服務”,創新方式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居家醫療服務。
實施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或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利用現有資源,內部改擴建一批社區(鄉鎮)醫養結合服務設施,重點為失能、慢性病、高齡、殘疾等行動不便或確有困難的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服務。扎實做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積極推進老年健康與醫養結合服務項目實施,加強老年病預防和早期干預。發揮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在養生保健、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優勢,推動中醫藥進家庭、進社區、進機構。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則,為老年人免費接種流感、肺炎等疫苗。
《意見》提出,支持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提升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服務能力。
《意見》明確,鼓勵醫療衛生機構依法依規在養老服務機構設立醫療服務站點。推動醫療衛生機構將上門醫療服務向養老機構拓展,為符合條件的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門巡診等服務。通過新建、改擴建、轉型發展等方式,加強康復醫院、護理機構和安寧療護機構建設,支持老年醫學科和安寧療護科發展,支持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二級及以下醫療衛生機構轉型,開展康復、護理以及醫養結合服務。推動建設老年友善醫療衛生機構,方便老年人看病就醫。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居家醫療服務、醫養結合簽約服務,以及醫療資源富余的二級及以下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利用現有床位開展養老服務,要嚴格執行相關規范,收入納入醫療衛生機構收入統一管理。
各地要采取差異化補助等多種措施,推動養老機構改造增加護理型床位和設施,支持社會力量建設專業化、規模化、醫養結合能力突出的養老機構,主要接收需要長期照護的失能老年人。支持養老機構、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簽約合作,為養老機構提供預約就診綠色通道、上門巡診等服務。鼓勵大型或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的養老機構內部設置醫療衛生機構。
各地要推動社區醫療衛生、養老服務、扶殘助殘等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布局、資源共享。鼓勵基層相關機構積極探索養老床位和醫療床位按需規范轉換機制。
當前,我國大部分老年人是在家中進行養老。基于這一現實,《意見》將發展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作為首要目標提了出來,并明確了積極提供居家醫療服務和增強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能力兩項重點任務。
《指導意見》聚焦失能、失智、慢病、高齡、殘疾等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以家庭病床和上門巡診等為手段,通過完善相關服務規范和工作流程,確保重點人群在家中能夠獲得醫療服務。同時,鼓勵以“互聯網+”等創新方式為居家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馮文猛:新出臺的方案當中將社區的能力提升做了一個重點,在醫養結合這個大的舞臺上,如何將社區為平臺所囊括的各種資源特別是養老資源和醫療資源有效結合,這個方案提出了明確的方向,讓老百姓在身邊、周邊能夠獲得相關的服務,應該說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機構建設和資源整合提升社區為重點老年人群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的能力。同時,要求做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老年健康和醫養結合項目,發揮中醫藥作用,做實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目前,在一些醫養結合機構,醫療床位和養老床位是隔離的,如果老人生病了需要住院就得在這兩種床位之間來回折騰。針對這一現象,《意見》明確,醫療床位和養老床位可以互為轉化。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黃石松:醫療的收費很多是可以走醫保的,養老的收費不一樣,所以原來這兩個病床是隔離的。比如說我現在康復好了,我要進入養老病床了,如果我在養老的這一段時間病又重了,要進入醫療病床,原來就得來回倒騰,這次這個文件就通過內部的信息化系統進行內部的轉換,就不用老人去折騰了。
針對大城市養老資源和醫療資源配置分散,老人難以就近獲得醫養結合服務的現狀,《指導意見》也提出了解決辦法。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黃石松:這個意見提出要在以后的規劃選址中盡可能實現醫療資源、養老資源毗鄰來建設。另外,現有的一些設施在進行改造、進行資源的銜接上給予很多政策的優惠。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